十载夷羊甚祖龙,周情孔思孰相逢。
不辞残缺成苴补,尚许高深入铸镕。
【注释】
稽古篇:指《尚书·大禹谟》。“稽”意为“考察”。
十绝:指十首诗。
夷羊:春秋时齐国的君主,名姜小白(齐桓公)。
祖龙:即秦始皇。
周情孔思:指孔子与周公的思想。
苴补:修补残缺之物。
高深:指儒家思想,深奥高远。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于儒家文化的赞颂,同时也是对自己理想追求的表白。全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赞美孔子和周公的崇高理想与伟大精神;另一部分则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精神的追求与向往。
首句“十载夷羊甚祖龙”,用对比的方式,以夷羊(齐桓公)与祖龙(秦始皇)作比喻,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认识。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之一,他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使国家强盛起来,被后世称为“五霸”之首。而秦始皇则是统一六国的霸主,他焚书坑儒,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崩溃,成为了历史上的反面教材。因此,在这里,齐桓公与祖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孔子与周公的伟大形象。
第二句“周情孔思孰相逢”,则进一步赞美了孔子与周公的思想境界。孔子主张仁爱、礼制,强调人伦道德,他的思想和言论至今仍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周公则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辅佐成王、康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思想境界之高,可以说是达到了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第三句“不辞残缺成苴补,尚许高深入铸镕”,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家学说的坚守与传承的决心。儒家学说虽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些曲折和磨难,但它的核心价值始终没有改变,仍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诗人愿意像古人一样,为了维护这一学说而付出努力,即使面对残缺不全的情况,也绝不放弃。同时,他也期待着儒家学说能够继续深入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比较以及对于孔子与周公思想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家文化的理想化追求和坚定信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