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野色暮烟同,梧桂应从灏影通。
千里目遮重岭外,九回肠断百滩中。
离家去国人何往,擘浪分流水未穷。
身世飘零今若此,漫劳一苇载双蓬。

【注释】苍梧:今广西苍梧县。即目:眼前的景象。波光野色暮烟同,梧桂应从灏影通:水天相接的波光与远处田野的景色,傍晚烟雾交融在一起。浩茫的水面上,山峦和树木的影子相互映衬,连梧州(郡治在今广西梧州市)的桂花都似乎能从水面上传来香气。“梧”,指梧州。“灏”,水广大的样子,这里代指浩瀚的江水。“应”是大概的意思,“从”是顺从,“灏影”是大水影子的意思,“通”是相通,“应从灏影通”意思是说水天相连的景象,就像大水的倒影一样,与远处的田野景物互相呼应。

千里目遮重岭外,九回肠断百滩中:眼望远方,只见重重叠叠的群山,阻隔了视线,看不到前方的路。心中盘旋着重重的忧虑,仿佛有九个回环,肠子都要断了。

离家去国人何往?擘浪分流水未穷:“人”指诗人自己,“国”指家乡。“擘”字在这里有分开、劈开之意。“浪”,指江流。“分水”,分水岭,即分界河,指湘江。“未穷”的意思是没有走到头。

身世飘零今若此,漫劳一苇载双蓬:我漂流在外,如今身无立锥之地,如同芦苇一样,只能承载两个人的行囊,却不知道该去何处。

【赏析】《初七午发苍梧上滩即目》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作者任监察御史。他因直言进谏被贬至睦州司马。这首诗是他途经苍梧时写的即景诗。

首联写沿途所见之景,点明时间,并写出了旅途中的孤寂之感。颔联写旅途之险,表达了对前途的茫然无际之感。颈联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和无奈之情。尾联表达自己漂泊无依的处境,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景交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