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骚两渔父,至论悬千古。
鼓枻动沧歌,愁看罗汨浒。
持颐闻杏琴,心醉洙源圃。
问君何以然,此茹而彼吐。
异曲本同上,一弹应再鼓。
忠隐或分涂,圣逸宜相补。
逸者方杖挐,圣者非有土。
将留延苇词,一反围陈武。
嗟兹七二侯,空令入疵苦。
虽笑亦强亲,虽威亦强怒。
辞影息缁林,真全而道睹。
相视已忘言,馀音变湘浦。
【注释】庚桑楚:即《庄子·庚桑楚》。南华:指《庄子》。杂篇:指《庄子》的外杂篇。述:《庄子》的序。五言:指《庄子》的十一篇序文。十一章:指《庄子》的十一篇序文。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读《庄子·庚桑楚》后写的序。
第一句点出了作者阅读的对象——南华(即《庄子》),并指出了其杂篇中的文章。“庄骚”指庄子和屈原。“至论”,最高的议论。
第二句说,庄子、屈原的议论高超得足以垂范千古。“鼓枻”是摇船桨的动作,此处代指游历江湖。
第三句写自己看到屈原在汨罗江上流涕,感到十分悲痛。“沧歌”,大江长流。
第四句说自己听到孔子弹琴的声音,内心感到陶醉。“洙源圃”,指鲁国的曲阜,孔子的出生地。
第五句问:你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在问屈原为何在汨罗江边投江自尽。“此茹而彼吐”,意为这里吞下,那里吐出来;比喻这里好,那里差。
第六句说:不同的人唱着不同的曲子却都是一样高的。“异曲”,不同的曲子。“一弹”,指同一种乐器弹奏。
第七句说:忠诚的人可能被分到不同的道路去,圣明的人应当相互补充。“忠隐”,指有才能但不得重用的人。“圣逸”,意指有才德但不被重用的人。
第八句说:有才能的人只能拄着手杖行走,圣明的人却没有自己的土地。
第九句说:我要留下来写延陵人的诗,反反复复地写陈武的故事。“延陵”,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的封邑,又称延陵季子。《左传》:公元前514年,陈国发生内乱,大夫泄冶杀了陈灵公。公子季扎闻讯,立即从延陵出发,去救陈国。到了陈国,他派人告诉陈国人说:“我听说国君被害了。”于是陈国人把他迎接到国都,让他主持政事。“围陈武”即写陈国被灭。“延苇词”,延陵人的诗。《史记》:季札去鲁国,鲁国大夫孟献子请他赋诗。季札说:“我来鲁国,是想看看你们的音乐是否还有古代的音律。”孟献子说:“我们的音乐已经失传很久了。季札听后说:‘这真是遗憾啊!”后来,人们就称他的诗为“延苇词”。
第十一句说:唉,那些七贤二侯,白白地使他们陷入罪责之中。“七贤”,指汉代王允所列举的七位贤人。他们因为与董卓不和而被杀害。“二侯”,指汉末的两个诸侯王张角和张宝。他们在起事前曾向皇帝进贡过黄金、白银和珍珠,因而被处死。“入疵苦”,陷入罪责之中。“疵”,过失。“强亲”,“强”,强迫。“强亲”即强行亲近。“强怒”,强作怒气。“辞影”,言辞的影子。“缁林”,黑色树林。“相视已忘言”,形容彼此交谈已没有语言可言了。
最后两句说:他们的言语影子已经消失,真道义全在这里显现。“道睹”,道义显露。“相视已忘言”,形容彼此交谈已没有语言可言了。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屈原投江自尽一事的愤慨之情和对《庄子·庚桑楚》一书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