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我烟霞意,销磨时俗心。
短墙尘事隔,庭树颇萧森。
少女攀枝出,水龙抱叶吟。
气染湘波绿,声流越浦阴。
两地三千里,楚歌异越音。
谁分云梦滴,转益珠溟深。
日暮凉烟起,烟内有栖禽。
念尔归飞翼,遥思招隐林。
曾是夙怀想,积岁渺难寻。
人生坐如此,何以慰升沉。

【译文】

在庭树间,我带着烟霞的意趣,消磨时俗的心肠。

短墙隔断尘世之事,庭院里的树木颇显萧瑟。

少女攀着树枝出来,水龙抱着树叶吟唱。

气息染绿湘江波光,声音流连越地水边。

两地相距三千里,楚歌异于越音。

谁将云梦的水点滴,转益珠溟深。

日暮时分凉烟升起,烟中有鸟儿栖息。

想念你的归飞,遥远的思念在招隐林上。

曾是心中夙愿,积年已久难以寻觅。

人生就这样坐等,如何来安慰升沉。

【赏析】
《庭树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以“庭树”为题,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在庭树间,作者带着烟霞之趣,消磨时俗心肠;另一幅是少年时期,作者攀着院墙,欣赏院子里的美景。全诗通过对庭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一首的前两句描述了庭树与作者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作者带着烟霞之意来到庭树旁,消解世俗之心,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泊。这两句诗中,“携我烟霞意”和“销磨时俗心”分别描绘了作者与庭树之间的互动关系,前者强调了作者对庭树的依恋之情,后者则表达了庭树对他心灵的影响。

第二首的前两句描绘了庭树的景象。短墙隔断了尘世之事,而庭院中的树木显得萧瑟。这两句诗中,“短墙尘事隔”和“庭树颇萧森”分别描绘了庭墙与树木的特点,前者强调了庭墙的阻隔作用,后者则表达了庭树给人的感觉。

第三首的前两句描绘了庭院中的场景。少女攀着树枝出来,水龙抱着树叶吟唱,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两句诗中,“少女攀枝出”和“水龙抱叶吟”分别描绘了少女和水龙的动作,前者突出了少女的活泼可爱,后者则展示了水龙的形象特点。

第四首的前两句描绘了湘江和越地的自然景观。湘江的波光被气染得绿油油的,而越地的水边则传来了悠扬的歌声。这两句诗中,“气染湘波绿”和“声流越浦阴”分别描绘了湘江和越地的自然景色,前者突出了湘江的绿色调子,后者则展示了越地的宁静氛围。

第五首的前两句描绘了两地之间的距离之远。两地相距三千里,楚歌与越音不同。这两句诗中,“两地三千里”和“楚歌异越音”分别描绘了两地之间的距离和楚歌与越音的不同特色,前者突出了距离之远,后者则展现了音乐风格的差异。

第六首的前两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曾经的夙愿如今已经难以追寻,让人感到岁月无情。这两句诗中,“曾思积岁渺难寻”和“渺难寻”分别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过去的愿望难以追寻,前者突出了时间流逝的漫长,后者则表达了愿望追寻的困难。

第七首的前两句描绘了人生的境遇。人生就像这样静坐等待,无法找到慰藉升沉的方法。这两句诗中,“人生坐如此”和“何以慰升沉”分别描绘了人生的状态和寻求慰藉的方式,前者突出了人生的困境,后者则表达了寻找慰藉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对庭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时光流逝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比过去的夙愿和现在的境遇,反映了人生的无奈和辛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