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有真无用,毕世守诗书。
但希前轨合,而与世情疏。
朝朝含瓦石,忽忽老居诸。
我生终未得,大业久成虚。
抗言方在昔,即事古何如。
前亨有人籍,后蹇逢天除。
歌商惭驷马,吟泽稿三闾。
饥仰西薇剩,寒思陵织馀。
枳途愁步局,云路苦飞徐。
欲济川无楫,将驰辙败车。
自敛生刍束,寄身逆旅庐。
弃置勿重陈,退修吾服初。
逐句释义与赏析:
无用(1-2)
“儒者真有其用,毕生致力于诗书学习。”这句诗描绘了儒家学者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他们深信自己的价值不在于世俗的认可,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知识的积累。这里,“儒”指的是儒家学派的学者或思想家,“有其用”表示他们认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修养是有用的。
译文:
儒者的用处就在于他们的学问与道德修养,一生致力于诗书的学习。
无用(3-4)
“只希望追随前贤的足迹,远离世俗的诱惑。”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的淡泊和超然。这里的“前轨”指的是古代圣贤的道路,而“世情疏”则表明诗人追求的是远离世俗纷扰的生活。
译文:
只希望追随前贤的足迹,远离世俗的诱惑。
无用(5-6)
“每天朝朝暮暮都像是在泥土瓦石之中,不知不觉间已是白发苍苍。”这句诗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老去的无奈。这里的“朝朝含瓦石,忽忽老居诸”使用了“含”和“居诸”这样的动词和名词组合,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
译文:
每日朝朝暮暮都沉浸在泥土瓦石之中,不知不觉间已是白发苍苍。
无用(7-8)
“我此生终未能实现大志,伟大的事业早已成为空谈。”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抱负未成、理想落空的感慨。这里的“终未得”指的是始终未能达成自己的理想目标,“大业久成虚”则是说那些宏伟的事业最终变得虚无缥缈。
译文:
我此生终未能实现大志,伟大的事业早已成为空谈。
无用(9-10)
“抗言方在昔,即事古何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和思考。这里的“抗言”指的是坚持己见的言论或行为,“即事古何如”则是询问当下的事情与历史上的情况相比如何。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译文:
抗言方在昔,即事古何如?
无用(11-12)
“先贤们曾经有过显赫的地位,后辈却遭遇不幸。”这句诗揭示了社会阶层变化和个人命运无常的现实。这里的“前亨有人籍”指的是过去有显赫地位的人,“后蹇逢天除”则是说后来的人却遭遇了不幸。这表明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译文:
先贤曾享有显赫地位,后辈却遭遇不幸。
无用(13-14)
“歌商惭驷马,吟泽稿三闾。”这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在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这里的“商”指歌唱,“驷马”象征着豪华的生活,而“吟泽稿三闾”则是指屈原的《离骚》,其中“三闾”是指他的家国情怀。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物质享受的不屑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译文:
歌商惭驷马,吟泽稿三闾。
无用(15-16)
“饥时仰望西蜀的野菜充饥,寒时思量陵墓织锦御寒。”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在贫困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这里的“西薇”指西蜀的野菜,“陵织”则是指陵墓上的织锦。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描绘了自己在艰苦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译文:
饥时仰望西蜀的野菜充饥,寒时思量陵墓织锦御寒。
无用(17-18)
“枳途愁步局,云路苦飞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仕途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这里的“枳途”指的是荆棘丛生的小路,“愁步局”则是指因道路艰难而感到忧愁。而“云路苦飞徐”则形容了仕途的艰辛和曲折。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涯的无奈和感慨。
译文:
枳途愁步局,云路苦飞徐。
无用(19-20)
“想要渡过长江却没有船,想驾车奔驰却又遇到了坏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无奈。这里的“欲济川无楫”意味着想要渡过长江却没有船只,而“将驰辙败车”则是说想要驾车奔驰却又遇到了坏车。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译文:
欲济川无楫,将驰辙败车。
无用(21-22)
“自我收敛,像捆扎的干草一样束手就擒,寄身于旅店里,放弃那些不再被重提的东西。”这句诗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妥协。这里的“自敛生刍束”意味着自我收敛,束手就擒,而“寄身逆旅庐”则是说寄身于旅店中。最后的“弃置勿重陈”则表示放弃那些不再被重视的东西,以免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
译文:
自我收敛,像捆扎的干草一样束手就擒,寄身于旅店里,放弃那些不再被重提的东西。
无用(23-24)
“丢弃不再提及的东西,退回到最初的起点重新修整。”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在经历挫折后的反思和决心。这里的“弃置勿重陈”意味着丢弃不再提及的东西,“退修吾服初”则是说退回到最初的起点重新修整自己。这句话传达了诗人在经历了挫折后重新审视自己并决心重新开始的决心。
译文:
丢弃不再提及的东西,退回到最初的起点重新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