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孤山访遗躅,春暖西湖泛晴渌。
山头草树不荒凉,知是先生此埋玉。
念初茅庐结构完,长吏频顾惊流俗。
就中薛李最忘形,湖上夜归曾秉烛。
先生自乐味道腴,此怀何尝忘不足。
惟当吟咏苦嚘咿,役扰心兵削肌肉。
诗成又复恐惊世,辄毁不使相誊录。
谁知造化难尽藏,千古骚坛传妙曲。
亦有遗墨落人间,留在剡藤并楚竹。
见其瘦硬想其人,似对灵均餐落菊。
【注释】
题林君复二帖(fēi):为林君复的字写两篇诗文。坡韵:苏轼的诗韵。孤山、西湖:在杭州,是苏东坡曾经游历的地方。先生:对人称自己的老师或朋友。遗躅(zhú):古人留下的足迹。茅庐:简陋的住所。长吏(zhào):地方长官。忘形:忘却形骸,形容畅饮。湖上夜归曾秉烛:指白居易与友人在湖州任上,晚上回家时常常秉烛赋诗。味道腴:品味诗词中的美好意境。嚘咿:吟诗的声音。役扰心兵削肌肉:使精神受到折磨,身体受到摧残。造化:自然。尽藏:全部收藏起来。骚坛:文学界的聚会场所。剡藤并楚竹:指白居易所居之处附近的山林和竹林。瘦硬:身材消瘦而坚韧。灵均:屈原自称。餐落菊:采摘菊花以充饥。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的是诗人自己和好友白居易饮酒作诗的情景,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之情。全诗语言平易流畅,形象生动具体。
第一句“我昔孤山访遗躅”,回忆诗人当年孤山上访白居易,两人结伴游赏的情景。孤山在杭州西北面,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白居易在这里建有别墅居住和修道。这里用“访”表示诗人和白居易经常在一起游山玩水,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春暖西湖泛晴渌”,春天天气晴朗,西湖水波荡漾,景色迷人。诗人与白居易一起泛舟湖上,欣赏湖光山色,尽情游玩。“山头草树不荒凉”,表明白居易的别墅环境优美,山野之间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没有荒凉之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别墅环境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二句“知是先生此埋玉”,暗含典故。据《晋书·傅玄传》记载,西晋时期的名臣傅玄曾在洛阳城中种下了一颗珍贵的玉石,这颗玉石后来成为了傅玄墓中的一块镇墓之石。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比喻白居易的人品高洁、才华横溢,就像埋藏在地下的珍贵玉石一样,值得人们珍视和怀念。
第三句“念初茅庐结构完”,回忆当年白居易刚刚来到杭州时,住在简陋的茅屋之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断努力进取。“长吏频顾惊流俗”则描写了白居易在官场上的遭遇。当时他作为地方官员,时常会受到上司的频繁关注和审视,有时甚至会因为行为举止不当而引起流俗人士的不满。然而白居易却始终不改初衷,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和操守。
第四句“就中薛李最忘形”,指的是在众多文人雅士中,薛仁贵和李益两人最为放达不羁,常常忘记世俗的眼光,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这里的薛仁贵和李益分别是唐代著名的武将和诗人。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们的个性特点和才情出众的一面。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与这两位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相互之间有着默契和理解。
第五句“湖上夜归曾秉烛”,描绘了白居易在夜晚返回湖畔别墅的场景。当时正值深夜时分,月光皎洁,湖面上波光粼粼,映照着白居易的身影。他手持蜡烛,踏着月色独自前行,显得格外孤独而又坚定。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和个性风貌,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六句“先生自乐味道腴”,继续赞颂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他的诗句如同美食佳肴一般,让人品味无穷。这里的“味道腴”是对白居易作品的一种比喻,意指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内涵,能够让人回味无穷。这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白居易诗歌的赞赏之情。
第七句“此怀何尝忘不足”,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无限感慨。他认为白居易的诗歌虽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仍然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这种精神让诗人为之钦佩不已,也使他更加珍视与白居易之间的友谊。这句诗也强调了白居易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第八句“惟当吟咏苦嚘咿”,意味着诗人只能通过吟咏和创作来表达他对白居易诗歌的喜爱之情。这里的“嚘咿”是指吟诵的声音,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于白居易诗歌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
第九句“役扰心兵削肌肉”,描述了诗人在吟诵白居易诗歌时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由于长时间沉浸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无法自拔,诗人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身心都感到疲惫不堪。这不仅说明了诗人对白居易诗歌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他在写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这句诗既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困惑,也表达了他对白居易诗歌的无比珍视和感激之情。
第十句“诗成又复恐惊世,辄毁不使相誊录”,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白居易诗歌的高度赞誉和尊重。他认为即使自己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应该谨慎处理,不轻易向世人展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诗歌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他认为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洗礼,才能真正领悟到白居易诗歌的精髓和韵味。
第十一句“谁知造化难尽藏,千古骚坛传妙曲”,最后一句则是对整个主题的总结和升华。它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赞叹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寓意了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里的“造化”指的是大自然的力量和神奇之处,而“千古骚坛传妙曲”则是指千百年来,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敬意,也体现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白居易及其作品的赞美和颂扬,表达了诗人对友情、诗歌创作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它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