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疏齿豁瘴天涯,已道头颅事可知。
万里忽闻徵召起,九泉应恨乞归迟。
事方年少常如钝,虑过时人忽似痴。
爱惜饷军三十万,至今犹系陕人思。

我们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

1. 诗句解析

第一句“发疏齿豁瘴天涯”:

  • 关键词:“发疏齿豁”形容因长期在恶劣环境中工作而面容显得粗糙或消瘦。
  • 含义:描述了诗人在两广地区艰苦的军中生活,长时间暴露于恶劣环境中,导致其容貌憔悴。

第二句“已道头颅事可知”:

  • 关键词:“头颅”通常指代生命,这里特指战争。
  • 含义:暗示了诗人在战争中可能面临的生死风险,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担忧。

第三句“万里忽闻徵召起”:

  • 关键词:“徵召”指的是皇帝的征召,意味着有人被召回朝廷。
  • 含义:虽然诗人身处遥远的边地,但突然接到被召回的命令,令人感到意外和惊喜。

第四句“九泉应恨乞归迟”:

  • 关键词:“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常用来形容对逝去之人的怀念。
  • 含义:诗人在听闻征召后,可能会后悔未能及时请求回家,因为担心牺牲自己以保全家人。

第五句“事方年少常如钝”:

  • 关键词:“事方年少”指事情刚刚开始时还不成熟或不顺利。
  • 含义:诗人自谦自己的能力不足,认为刚开始从事的工作显得迟钝,无法迅速适应。

第六句“虑过时人忽似痴”:

  • 关键词:“时人”指周围的人或同辈人。
  • 含义:通过比喻,诗人批评周围人的轻率和盲目,认为自己的行为更显成熟和理智。

第七句“爱惜饷军三十万,至今犹系陕人思”:

  • 关键词:“饷军”指供给军队的食物、物资。
  • 含义:尽管诗人已经不在军中,但他的贡献仍被铭记,陕人(陕西人)对他的记忆和思念持续存在。这反映了他对军队的贡献和他在人们心中的深刻影响。

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两广的瘴疠之地,我因战职而面带风霜。
已预见到我的头骨可为知己所知。
忽闻征召令下,我心怀遗憾,因为我不愿匆匆离开。
年轻时候我像钝刀,年老时我如痴人。
珍惜那供给三十万大军的粮食,至今陕西人还在念着我。

注释:

  • “两广”指广东和广西两个地方,是当时中国最偏远的地区之一。
  • “瘴疠之地”指的是湿热多蚊虫的环境,容易让人生病,这里的“发疏齿豁”形象描绘了长期在此环境下的艰苦生活状态。
  • “发疏齿豁”形容因长期在恶劣环境中工作而面容显得粗糙或消瘦,与“齿豁”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两广地区的艰苦生活状态。
  • “已道”表示已经知道或预见到,这里指诗人已经预见到了自己可能面临的危险和牺牲。
  • “征召”指的是皇帝的征召,意味着有人被召回朝廷,这里指诗人接到被召回的命令,感到意外和惊喜。
  •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常用来形容对逝去之人的怀念;“恨乞归迟”则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及时请求回家的遗憾。
  • “年少”指年轻的时候,“如钝”用来形容年轻时的能力不足,不能迅速适应新环境;“时人”指周围的人或同辈人;“忽似痴”则是通过比喻,批评周围人的轻率和盲目。
  • “爱惜饷军三十万”,描述的是供应军队的食物和物资的数量巨大;“至今犹系陕人思”则表明诗人虽然已经不在军中,但他的贡献和影响仍然被陕西人民所铭记。

3.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战场环境的描绘、对个人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影响的反思,展示了诗人对战争、忠诚与牺牲的深刻认识。诗中的“发疏齿豁”和“事方年少常如钝”等词汇,生动地勾画出了诗人在两广地区艰苦的环境中的形象。同时,诗人通过对比年轻和年老的状态,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此外,诗中对“发疏齿豁”和“事方年少常如钝”等词汇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也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传世之作。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记录,也是对历史、战争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