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教可尊谁敢后,少年空有气凌云。
得终残喘留将母,直拟孤诚死报君。
俗变唐虞今日计,德高尧禹万方闻。
太平何处无歌颂,卧听蓬莱击壤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分析艺术特点。本题要求对这首诗逐句解读,并给出必要的注释,最后附上赏析。考生要注意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意境来分析。

本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在八年春的某一天,接到顾别驾送来的诗,用旧韵赋诗回赠。此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名教可尊谁敢后,少年空有气凌云。”这两句是全诗主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名教就是儒家所讲的名分,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各种制度。“谁敢后”的意思是说谁还能比得上自己?“气凌云”的意思是说豪情壮志冲天,不可一世。这两句诗表现出一种傲视一切,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也反映出诗人的抱负和自信。

颔联“得终残喘留将母,直拟孤诚死报君”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关键所在,它表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以及誓死报国的赤胆雄心。这两句诗是说:我年事已高,生命快要终结了,但我要把余生献给母亲;我决心以一死报答君王的恩德。这里,“残喘”“残年”都是比喻,表示诗人的生命已经接近尾声,但仍然矢志不渝地报效国家。“直拟”的意思是说正像,“孤诚”指一心一意地报效君主,“死报君”是指忠诚于君王,至死不忘。

颈联“俗变唐虞今日计,德高尧禹万方闻”意思是说:现在的社会风气已完全改变了,唐尧、虞舜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我的道德高尚,连尧、禹都感到十分惭愧。这两句是写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这两句诗中的“德高”指的是品德高尚,“尧禹”是古代圣王的名字,这两句是说:现在的社会风气已完全改变了,而我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品德高尚;连尧、禹这样的圣人也感到惭愧。

尾联“太平何处无歌颂,卧听蓬莱击壤勤”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没有歌颂太平的日子呢?我在这里闲着无事,就听到远处传来了歌声。这两句是说:哪里没有歌颂太平的诗句啊?我在这里闲着无事,就听到远处传来了歌声。“蓬莱”指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仙境,“击壤”即击壤老人,传说他是上古时代的贤人,这里代指隐者。这两句是说:哪里没有歌颂太平的诗句啊?我在这里闲着无事,就听到远处传来了歌声。

【答案】

译文:

名教可尊谁敢后,少年空有气凌云。

得终残喘留将母,直拟孤诚死报君。

俗变唐虞今日计,德高尧禹万方闻。

太平何处无歌颂,卧听蓬莱击壤勤。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八年春的某一天,接到顾别驾送来的诗,用旧韵赋诗回赠。此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首联写诗人面对朋友的劝勉,心潮激荡,感慨良多。“谁堪”二字,写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气,“空有”二字,写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凌云”,出自《世说新语·品藻》:“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立……见者曰:‘萧散如此,实少所类。’”此处用来形容诗人豪爽的性格和崇高的气节。

颔联写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前句“得终残喘”,既表明诗人年纪已高,生命即将终结的悲惨现实,又显示出诗人虽年迈体衰但仍心系国家的忧患意识;后句“直拟孤诚死报君”,既表明诗人决心以死来报答君王的恩德,又显示了诗人誓死报国的赤胆忠心。

颈联写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这两句是写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这两句中“德高”一词,既表明了自己的道德品质很高,又显示了诗人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尾联写诗人对太平盛世的渴望之情。这两句是说:哪里没有歌颂太平的日子呢?我在这里闲着无事,就听到远处传来了歌声。这两句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之辞,又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