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道久衰,穷乡无可者。
是非真妄间,彼此不相假。
所适一以偏,较然见趋舍。
滔滔复滔滔,风俗日益下。
圭也何所之,终身在陶冶。
【解析】
此诗为师友道久衰而作,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堕落表示愤慨。诗中运用典故,以陶冶为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的忧虑和不满。
一、二句“师友道久衰,穷乡无可者”,意为:师友之学已衰落,偏僻穷乡已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师友之学即指师友之道或师友之道学,穷乡则指僻陋之地,可与之交者寥寥无几,无人与共其学道之志趣。“师友”两句是说师友之道已经衰落,偏僻贫瘠之地也难觅志同道合之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孤立状态和思想界的萎靡不振,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现状的不满。“是非真妄间,彼此不相假。”意为:是非真假之间难以分辨,彼此互不信任。“是非”两句是说,真伪善恶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彼此之间缺乏信任。这里既指政治上的是非善恶难以分辨,又指社会上人们互相欺骗、相互倾轧的现象。“所适一以偏,较然见趋舍。”意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总是片面偏激,明显地表现出取舍的态度。“所适”两句是说,自己的所作所为总是片面偏激,明显地表现出取舍的态度。这里的“所适”、“趋舍”都是指取舍,诗人用“偏”字表明自己只看到事物的一方面,而看不到另一方面;用“见”字表明自己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批评,也表现了他自身的矛盾心态。“滔滔复滔滔,风俗日益下。”意为:滔滔不绝的人世纷争,风俗越来越败坏。“滔滔”一句是说人世间的纷争不断发生,这里指社会上各种矛盾冲突频繁发生。“风俗日益下”是说这些纷争使社会风俗越来越坏。“风俗”两句是说,社会上各种弊端日益增多,道德风尚越来越败坏。这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堕落,也表达了诗人对此的忧患意识。末二句“圭也何所之,终身在陶冶。”意为:我到哪里去呢?我将终生致力于陶冶情操。“圭”是古人用以自警的玉器,这里借指诗人自己。“何所之”三句是说我不知道我该往哪里去,我将终生致力于陶冶性情。“陶冶”两句是说,我要陶冶我的性情,使自己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这两句既表明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师友道衰微、社会风气日下之时所作的。诗中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忧虑。
首联“师友道久衰,穷乡无可者”,直接点题,指出师友之道衰微,僻静贫穷的乡里找不到志同道合者,表现了诗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痛苦和无奈。
颔联“是非真妄间,彼此不相假”,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在这里,诗人将“是非”比作“真妄”,“彼此”比作“不相假”,意在强调当时社会中人们之间缺乏真诚的交往,相互欺骗、勾心斗角的现象十分严重。
颈联“所适一以偏,较然见趋舍”,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在这里,诗人将“所适”比作“一以偏”,意在强调当时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片面偏激,不能正确地看待事物的本质。同时,诗人将这种状况比作“趋舍”,意在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尾联“滔滔复滔滔,风俗日益下”,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总结概括。在这里,诗人将“滔滔”比作“风俗”,意在强调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同时,诗人将“风俗日益下”作为结论来写,进一步表明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和忧虑。
全诗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同时,诗人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示,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