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为此曲,毋乃古绵驹。
今夜尉城月,攒风江笛纡。
宋人有章甫,越地亦吴歈。
知尔丹山凤,高歌闻众雏。
【注释】
谁能为此曲:谁能够创作出这样的乐曲。为,作。曲,指音乐。
毋乃古绵驹(yǐ):难道是古代的绵驹吗?绵驹,春秋时晋国人。
今夜尉城月:今夜是尉城的明月之夜。
攒风江笛纡:江风吹动着笛音,缭绕不绝。
宋人有章甫:宋国人戴的是文冠。
越地亦吴歈(wǔ zé):吴国的音乐。歈,一种乐器。
知尔丹山凤:知道你是那丹山凤凰。
高歌闻众雏:高声唱歌,使众多幼鸟听后都仰天长鸣。
【赏析】
此诗以“曲”为题,意在赞美一位擅长演奏乐曲的人。诗人首先提出疑问:“谁能为此曲,毋乃古绵驹?”这是说:谁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曲子呢?诗人以为一定是像绵驹那样的古代才子吧!绵驹是春秋时的晋国人,善于吹奏管乐《清角》和《短箫》,能令“观者如云”,因此,他的琴声就象“凤鸣朝阳”一样,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诗人认为只有绵驹才能创作出如此优美的乐曲。接着诗人写到了演奏乐曲的情景:“今夜尉城月,攒风江笛纡。”尉城之月夜,江上之风劲,笛声悠扬。江风劲,笛声悠扬,使人仿佛置身于尉城之月下,听到那动人的音乐。诗人通过“攒风江笛纡”,把尉城江上的月色和江上吹笛的意境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人仿佛听到了江上那悦耳的笛声和江水滔滔的浪涛声。
然后诗人又写了演奏乐曲的人:“宋人有章甫,越地亦吴歈。知尔丹山凤,高歌闻众雏。”这里,诗人以宋人戴文冠、越人穿鞋履、吴人唱吴歌等不同的地域特征来衬托这位演奏乐曲的人们的风采和才华。宋人头戴文冠,越人穿着鞋履,吴人唱吴歌,都是他们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的反映。而这位演奏乐曲的人,则是来自遥远的丹山之巅的凤凰。丹山,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那里有仙鹤栖息,也有凤凰飞翔。凤凰是吉祥的象征,也是人们心目中的圣鸟。所以,诗人认为这个人就是那位来自丹山凤凰的人,是那样高雅,那样神奇。最后,诗人以赞叹的语气收笔:“知尔丹山凤,高歌闻众雏。”这位演奏乐曲的人真是名不虚传,他高声歌唱,使众多的幼鸟听后都仰天长鸣,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
全诗从“谁能为此曲”到“知尔丹山凤”共八句,每四句一韵,押韵整齐。前四句写演奏乐曲的人,中间四句写演奏乐曲时的场景,最后两句写演奏乐曲的效果。前四句主要描写了演奏乐曲时的环境,中间四句主要是描绘了演奏乐曲时的景象,最后两句则写出了演奏乐曲的结果。全诗结构紧凑,前后照应,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形象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