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抛故态,毋乃是狂奴。
本自襟期一,翻成今昔殊。
接舆解衰凤,伏枥想名驹。
老我湘江外,陈词问有虞。
【注释】
感秋:即《咏怀二十首》之一,写诗人对人生、政治的悲愤。四十首:指杜甫晚年所创作的诗篇。四十首诗都是忧国忧民的作品,是杜甫后期思想感情的反映。本意:本来的意思。襟期:胸襟和气度,抱负。一:指一种志向。今昔:现在与过去。殊:不同。接舆:《庄子.渔父》载楚狂接舆,以杖击其牛头,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解:解脱。衰:衰老。凤:凤凰,这里指贤才。伏枥:指马老了,不能再驰骋。想:思念。名驹:名贵的马匹。湘江外:指远离朝廷的湖南。陈词:旧辞,老调子。有虞:指唐玄宗时代。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任宰相,奸险狡诈的小人如张九龄、裴耀卿等相继被排挤出朝廷,玄宗听信谗言,罢黜了张九龄的相位,贬谪他到荆州长史,又把他改任韶州都督府长史,不久又被贬为雷州司马,终因触怒权臣被害于途中;裴耀卿被贬为河南县尉。两人都被后人称为贤相、良相。后因指贤臣遭谗被害。
【赏析】
此为作者自述其晚年所作诗歌的概略。
首句:“未能抛故态”,是说虽然自己已经老迈,但还没有抛弃平生的志向和作风。
第二句:“毋乃是狂奴”。“狂”字,既表示自己的狂放不羁,也表示对当世佞幸之徒的轻蔑,更表示自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第三句:“本自襟期一”,“襟期”一词,出自《晋书.陶潜传》,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序中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意思是说,我本来怀抱着高洁的节操和志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志向,从而走上了这条道路。
第四句:“翻成今昔殊”,“今昔”是指今天和昨天,也就是从“狂奴”到现在,时间上的变化,而“殊”则是指志向的改变,这是作者由“狂”变“奴”的根本原因。
第五句:“接舆解衰凤”,“接舆”是指楚国隐者陆通,他常常弹瑟唱着《凤鸣》。“解”在这里是解脱之意,陆通因为不满时政的腐败,就象鸟儿挣脱束缚一样,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了。而“凤”则是比喻贤才之士。陆通的这种举动,正是杜甫所说的那种“狂”的表现。“解”字用得好,既表示陆通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也表达了他对贤才之士的关心和爱护。
第六句:“伏枥想名驹”,“伏枥”是指马伏在地上不吃草,是因为没有好马骑乘。“想”在这里是思念之意。“名驹”则是指名贵的马匹。这里用典,是说自己像这匹马一样,虽然年纪已经大了,但还希望能有一匹好马来骑乘,以继续自己的事业。
最后两句:“老我湘江外,陈词问有虞。”“湘江”,指湘水,在湖南。杜甫晚年居住在潭州(今长沙)湘江西岸的耒阳,所以称湖南为“湘江”。“陈词”是说杜甫已不再说什么话了,而是用老调子来表达他的心声。“有虞”是说像唐玄宗时代的贤相张九龄、裴耀卿等人那样,被奸佞小人所害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反思之作。它不仅表现了杜甫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对贤才的殷切期望,而且也反映了他在晚年所走过的道路和他所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