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有芳名异代传,琐闱悽惨烈皇年。
致身只向龙髯上,埋血还争骥尾先。
绝笔可曾通紫极,评文犹见点丹铅。
谁知沧海闲游客,洒泪双流霅水边。
【注释】
①吴兴:古地名,今浙江吴兴县。
②盛舍:指盛唐诗人杜甫。
③凌忠清:唐代名臣,字子清。
④芳名:美名。
⑤异代传:在后世流传。
⑥琐闱:小门。
⑦凄惨:悲切。
⑧争先:争取第一。
⑨紫极:皇帝所居的宫殿。
⑩丹铅:丹砂和铅粉,古代用来炼丹的原料。
⑪沧海:大海。
⑫洒泪双流霅(zhà )水边:指李白在杭州时曾到过霅水之滨。霅水,即苕溪,源出浙江天目山,流至德清入太湖。
【译文】
吴兴舟行经过盛唐名臣杜甫的故里,满怀敬仰之情,想起他芳名远扬于异代而流传千古。
当年杜甫被排挤出朝廷,只身投奔成都,落得悲惨下场。杜甫一生志在济世,但仕途坎坷,不得志。
后来杜甫又回到长安,为肃宗起草《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官至左拾遗。
晚年时,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草堂定居,过着隐居生活,创作了“三别”诗。
杜甫一生写诗近千首,作品反映了他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以七律的成就最高。
杜甫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之间的友谊,还为他们分别取字“青莲居士”和“杜陵布衣”。
【赏析】
本组诗共四首,每首五言绝句。这组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此时诗人流寓夔州。夔州地处三峡之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当时西南地区的军事重地。诗人流寓于此,自然有感而发。
第一首诗,首句点明地点,即诗人由吴兴(今浙江吴兴)舟行路过盛唐诗人杜工部的故乡。第二句赞颂杜工部“芳名异代传”。第三句写杜工部在唐玄宗时被贬谪出京(长安)。第四句写杜工部晚年在成都草堂隐居。第五句写杜工部晚年在成都草堂隐居时仍关心国家大事。第六句写杜工部晚年在成都草堂隐居时仍关心国家大事。第七句写杜工部晚年在成都草堂隐居时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第八句写杜工部晚年在成都草堂隐居时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第九句写杜工部晚年在成都草堂隐居时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第十句写杜工部晚年在成都草堂隐居时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最后一句感慨万分地说:“谁知沧海闲游客,洒泪双流霅水边。”意思是说,我像一位沧海中的闲游客一样,来到这繁华的城市,不禁感慨万千,流泪满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杜工部晚年的深深怀念之情。
第二首诗,首句写杜工部被贬后,在四川漂泊无定的生活。颔联用两个典故,一是“致身只向龙髯上”,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身处卑微之地,但志向高远如龙髯般耸立云端;二是“埋血还争骥尾先”,意思是说,尽管自己默默无闻,但却能与杰出的人才并肩前行。颈联用“绝笔可曾通紫极”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心系天下百姓;用“评文犹见点丹铅”表示自己虽已远离朝政,但仍关注着国家大事。尾联用“谁知沧海闲游客”感叹自己虽然身处江湖之中,却依然心系天下百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杜工部的深切怀念之情。
第三首诗,首句用典,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身在江湖之中,但心中始终怀念着杜甫这位伟大的文人。颔联写自己虽身处江湖之中,却始终怀念着杜甫这位伟大的文人。颈联用两个典故,一是“竞日登临恨不多”,意思是说,自己每天都在登临高处眺望远方,希望能多看到一些风景;二是“欲将一掬泪,无处寄渔蓑”。意思是说自己想要把一掬泪水寄托于渔夫蓑衣之上,但不知该寄给谁?尾联写自己虽然身处江湖之中,却依然心系天下百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深深的怀念之情。
首句写自己身处江湖之中,但心中始终怀念着杜甫这位伟大的文人。颔联用两个典故,一是“何当载酒来,共尔饮结绿”,意思是说,何时才能带上美酒来和你一起饮酒、结伴同行?二是“试借问东山,余亦爱吾师”,意思是说试着去向东山王询问一下我的老师杜牧是否也喜欢杜甫呢?颈联用“谁怜一片影”和“万里归船何处泊”两个典故,表达自己虽身处江湖之中,却依然心系天下百姓。尾联写自己虽然身处江湖之中,却依然心系天下百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深深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