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已逐东风去,桃李曾沾化雨恩。
江左名都新作客,山中稚子又迎门。
芙蓉光射苍龙鼎,菊树香飞绿蚁尊。
奉檄南归如衣锦,一帘溪月坐毡温。

白云已随东风而去,桃花李子曾沾化雨之恩。江左名城新近成为客人的居所,山中孩童又来迎接你。

芙蓉花光映照在苍龙鼎上,菊花香气飘荡在空中如绿蚁酒尊。奉令南归像穿上了锦绣衣裳,一帘溪月下坐在毡席上温暖如春。

注释:

①“送”:送别;

②“陶伯仁”:作者的朋友;

③“白云已逐东风去”:指春天已经过去,冬天已经来临;

④“桃李”:这里代指春风和雨;

⑤“江左名都”:指南京;

⑥“化雨恩”,指春雨的滋润;

⑦“山中稚子”:指山中的小孩;

⑧“芙蓉”:荷花的一种,古人常以之比喻君子;“苍龙鼎”:古代青铜制的炊具;“菊树”:指菊花;“绿蚁樽”:形容酒香四溢,绿蚁浮于杯底。

赏析:

首句“白云已逐东风去,桃李曾沾化雨恩”。诗人用“白云”“东风”这两个意象,描绘出一幅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画面。“桃李”在这里指的是美好的事物,而“化雨”则是春雨的别称。整句诗的意思是说,春风吹散了冬天的寒冷,春雨滋润了大地,使得桃李等美好的事物得以生长。这是对春天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颔联“江左名城新作客,山中稚子又迎门。”承接首句之意,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新环境中的生活状态。这里提到了“江左名城”,指的是南京。诗人虽然已经成为南京的客人,但是仍然保持着一颗游子的心,渴望着能够再次回到家乡。而山中的孩子们则更加热情地迎接他,这既是对他个人的欢迎,也是对他们家乡的热爱。

颈联“芙蓉光射苍龙鼎,菊树香飞绿蚁尊。”“芙蓉”和“苍龙鼎”都是古代常见的器物,这里用来形象地描绘出宴会的豪华场景。诗人通过描绘这些细节,展现了宴会的热闹和喜庆气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尾联“奉檄南归如衣锦,一帘溪月坐毡温。”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衣锦还乡”,意思是说,诗人因为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而有机会回到家乡,享受荣华富贵。这里的“溪月”指的是溪边清澈的月光,而“毡温”则是指温暖的毯子。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他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既要追求功名利禄,也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