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开基立战功,无如仁义起英雄。
造成社稷年三百,全在亲贤纳諌中。
诗句:自古开基立战功,无如仁义起英雄。
译文:自古以来,建立国家的都是通过征战和武功,没有比仁义更能造就英雄的了。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自古以来,无论是征战还是其他成就,仁义才是最能培养出英雄的因素。
赏析:从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对仁义的重视程度远超于武力或其他手段。他认为,仁义是塑造英雄品质的关键,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尤其受到重视。它反映了作者对于仁义道德的推崇,以及对于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追求。
第二句:造成社稷年三百,全在亲贤纳諌中。
译文:使国家繁荣稳定持续三百年的时间,关键在于亲近贤人接纳谏言。
注释:“造成社稷年三百”,这里的“社稷”指的是国家,意味着使国家得以繁荣和稳定持续三百年之久。“亲贤纳諌”,其中“亲贤”指的是亲近贤良的人,也就是君主亲近有才德的人;“纳谏”则是指接受批评和劝告,这是古代君主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的表现。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亲近贤人、广纳谏言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它反映了作者对政治治理的一种理想状态,即通过贤人的辅佐和谏言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古代君主智慧的高度赞扬,认为君主能够采纳贤人的建议,就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首诗通过对《贞观政要》的引用,展现了乾隆帝对唐太宗及其治国理念的敬仰之情。他不仅赞赏唐太宗的政绩,更对其仁德和开放包容的态度表示敬佩。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贞观政要》的引述,表达了乾隆帝对治国之道的思考和理解,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素养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