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闲得便成仙,何必菖蒲解引年。
冷落春光还默坐,依稀风韵荷新篇。
天恩大赉均黎老,寿域同跻过百年。
白鹤山人来未到,野航应怯海涛喧。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和答曾丈鹤林:这是对前文的回应。”曾丈”是对对方的尊称,表明与对方的关系亲密;”鹤林”则是地点或场所的名称,可能是指作者所在的某个地方或者与曾丈有关的场所。

  2. 此身闲得便成仙,何必菖蒲解引年: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远境界的愿望。”此身闲”说明作者现在处于一个闲暇的状态;”便成仙”表示如果能够找到机会,作者希望尽快达到仙的境界;”何必菖蒲解引年”则是一种反问,意思是说,如果找到了方法,那么不必借助于像菖蒲那样的东西来延长寿命。

  3. 冷落春光还默坐:这里描述了一个宁静的景象,春天的美好时光被作者遗忘在了一边,他选择静静地坐着。这里的”冷落”意味着孤独或寂寞,”春光”则是自然美景的代表。

  4. 依稀风韵荷新篇:”依稀”描绘了一种模糊而美好的感觉,”风韵”指的是荷花的美态,”荷新篇”则暗示了荷花的新鲜和美丽。

  5. 天恩大赉均黎老,寿域同跻过百年:这里表达了感激之情,因为上天赐予了长寿。”天恩大赉”是形容得到上天的厚赐;”均黎老”意味着所有的老人都得到了相同的恩惠;”寿域同跻”则是指大家一同步入长寿之境;”过百年”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长寿。

  6. 白鹤山人来未到,野航应怯海涛喧:这里描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白鹤山上的行人尚未到来,而自己却已经准备好迎接他们,但同时也感到有些担忧,因为海上的波涛可能会带来喧嚣。

我们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充满了哲理和诗意。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既想寻找一种超脱尘世的方式,又不想依赖外在的东西来延长生命。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意味。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展示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态度。同时,诗中的反问和对比手法也为诗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