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领风光上酒船,海龙飞动鼓喧填。
俗情总为消邪沴,故事谁知吊楚贤。
大白屡浮酣老眼,长虹一界破前川。
习家池馆多新兴,借与山翁便醉眠。
端午日集念斋邓太守池馆共观竞渡
笑领风光上酒船,海龙飞动鼓喧填。
俗情总为消邪沴,故事谁知吊楚贤。
大白屡浮酣老眼,长虹一界破前川。
习家池馆多新兴,借与山翁便醉眠。
注释:端午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邓太守:指邓州太守。邓州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祖籍。池馆:水池边的亭台。共观竞渡:一起观看竞渡比赛。竞渡,古代水上赛跑活动,用船只载运动员从岸边划到河中心,看谁先到达终点。
译文:端午节这天,我来到邓州太守的府上,一起观赏了盛大的竞渡比赛。
笑领风光上酒船,海龙飞动鼓喧填。
俗情总为消邪沴,故事谁知吊楚贤。
注释:笑领风光:以欢笑的心情迎接美好的风景。酒船:在船上饮酒畅饮。海龙飞动:形容竞渡时船只像飞腾的海龙一样。鼓喧填:鼓声震天,热闹非凡。消邪沴:消除邪恶和不祥的气运。故事:这里指的是屈原的故事。吊楚贤:悼念楚国贤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遭排挤而投江自尽,后来成为端午节纪念的对象。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端午节这天,来到邓州太守官邸,观看竞渡比赛时所写。诗中表达了对端午节风俗的喜爱,以及对屈原的悼念之情。首句“笑领风光上酒船”,描绘了一幅欢乐喜庆的节日景象,展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接着“海龙飞动鼓喧填”,形象地描绘了竞渡时的紧张激烈场面,使人仿佛听到了鼓声震天的声响。然而,“俗情总为消邪沴”,作者却并不沉迷于这种热闹场面,而是关注着民间的疾苦。他希望借助这个节日的欢庆气氛,来消除社会上的邪恶和不祥之气。最后两句“故事谁知吊楚贤”,则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尽管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但在现实中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因此,作者发出了感慨:“故事谁知吊楚贤?”表达了自己对于屈原的哀悼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有对节日风俗的喜爱,又有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