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前整整更斜斜,岂识陶家是故家。
八眼信知风格别,出尘堪为短篱夸。
便宜卜筑开三径,不用携壶上九华。
一咏一觞须尽兴,夹溪桃李候春花。
霜前整整更斜斜,岂识陶家是故家。
霜降后天气逐渐转凉,但不知这陶渊明的故居在何处。
八眼信知风格别,出尘堪为短篱夸。
我深知他的诗风与众不同,他那种超脱尘世的态度可以作为小园篱笆上的花。
便宜卜筑开三径,不用携壶上九华。
在这里我随便开辟了三条小路,不必带着酒壶去九华山。
一咏一觞须尽兴,夹溪桃李候春花。
一边吟诵着诗歌一边饮酒,桃花和李花等待春天绽放。
注释:
- 霜前:指深秋时节。
- 陶家:指南朝诗人陶渊明,陶氏家族。
- 八眼:形容菊花数量多。
- 出尘:指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动。
- 三径:指隐居生活。
- 陶潜:字元亮(约365年-427年),字渊明(见《晋书》),或单称为潜,江州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至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与王司训在陶公旧宅赏菊时所作的一首七绝。全诗通过描绘菊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高洁品质的赞美之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霜前整整更斜斜”描写了深秋时节的景象,霜降之后天气逐渐转凉,菊花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开放。这里运用了叠词“整整”、“斜斜”,增强了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寒霜中的菊花之美。
次句“岂识陶家是故家”则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人通过这句诗表明自己虽然不是陶渊明的后代,但却深受其影响,对陶氏家族充满了敬意。
第三句“八眼信知风格别”则进一步强调了菊花的独特之处。这里的“八眼”指的是菊花的数量之多,而“风格别”则是指它们独特的审美价值。诗人通过对菊花数量的赞叹,表达了自己对这些独特菊花的喜爱之情。
第四句“出尘堪为短篱夸”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这里的“出尘”意味着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动,而“短篱夸”则是指这些菊花可以成为篱笆上的美丽装饰。诗人通过对这句话的解释,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那种超然物外的人格魅力的赞赏之情。
第五句“便宜卜筑开三径”,则是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这里的“卜筑”指的是选择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开三径”则是指开辟三条小路。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想要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享受田园生活的愿望。
第六句“不用携壶上九华”,则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另一种追求。这里的“携壶”指的是携带酒壶,而“上九华”则是指前往九华山。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不需要再去寻找那些名山大川来寻求精神寄托,而是希望能够在自己隐居的地方找到心灵的安宁。
最后一句“一咏一觞须尽兴,夹溪桃李候春花”则总结了全文。这里的“一咏一觞”指的是一边吟诵诗歌一边饮酒,而“夹溪桃李候春花”则是指桃花和李花开得正好的时候。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想要尽情享受这个美好的时光,同时也期待着春天的到来,让更多的桃花和李花绽放。
整首诗以赏菊为主线,通过对菊花的描述和对陶渊明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