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祠奇石屼,正气大江流。
此日悲狂浪,伤心覆御舟。
三仁心矢日,一旅运逢秋。
千古厓山上,哀猿处处愁。
【注释】
白沙先生:即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因谏言“大礼”之事触怒皇帝,被贬为龙场驿长(今贵州修文县)。后被召回京师,授兵部主事。后升南京刑部尚书。世称“王文成公”。厓山:在广东新会南。大忠祠:王守仁曾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五月三日自焚于福建之五峰山。其时,朝廷正追悼王守仁的功绩与死难将士,故有“大忠祠”之设。
【译文】
忠祠奇石兀立,大江正气奔腾不息。
今日悲叹狂风巨浪,伤心覆盖御舟船。
三位仁心如日,一旅运逢秋色。
千古哀猿啼处,哀猿处处令人愁。
【赏析】
《从白沙先生游厓山谒大忠祠作》是明代文学家王阳明所作。这首诗是作者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自焚前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六句,内容上分为四层意思。
前四句写自己对忠臣义士的崇敬之情。首句“忠祠奇石”,以石比人,写出了忠臣们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此日悲狂浪”,点明了时间是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三月十八日,这一天,王守仁被贬至贵州的龙场驿当驿长,心情非常悲愤;“伤心覆御舟”,指当时的情景,王守仁看到朝廷对自己如此不公,感到非常伤心,甚至悲痛欲绝。
中间两句“三仁心矢日”,用典出自《左传·定公元年》,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里指三位忠臣,他们一心为国,忠肝义胆。“一旅运逢秋”,指当时的局势,国家形势危急,民不聊生;而王守仁此时却只能身在龙场驿,不能为国家分忧解难;“千古厓山上,哀猿处处愁”,意思是说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忠臣,他们的事迹和遭遇都令人感到悲哀和忧愁;而王守仁的一生也充满了艰辛,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奋斗,但最后却落得个自毁的结果。
后两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恸哭呼苍天后”,表达了王守仁对于朝廷的不满和抗议,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天乎!天乎!”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无奈。整首诗通过描绘历史的沧桑巨变、个人的悲欢离合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