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书昨夜报居庸,百万雄师下九重。
天子垂衣临大漠,群臣端笏扈元戎。
禁中已乏回天谏,阃外谁成辟地功。
千古澶渊扶日毂,令人长忆寇莱公。
羽书昨夜报居庸,百万雄师下九重。
天子垂衣临大漠,群臣端笏扈元戎。
禁中已乏回天谏,阃外谁成辟地功。
千古澶渊扶日毂,令人长忆寇莱公。
注释与翻译
- 居庸: 古代关隘,位于今天的北京附近。
- 九重: 形容天子的权威和地位极高,如同九个层次一样高不可攀。
- 垂衣: 指皇帝不亲自处理政务,而是将政事委托给臣下处理。
- 扈元戎: 跟随将军出征,形容臣子对皇帝的忠诚。
- 回天谏: 指能够挽救国家危难的建议或劝诫。
- 辟地功: 指开创疆土、建立功勋。
- 澶渊: 指北宋时期的澶州之战,也用来泛指战争中的胜负。
- 寇莱公: 指寇准(961年—1023年),北宋名臣,曾任宰相,以廉洁著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宏大的战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和君臣责任的深切关注。首句“羽书昨夜报居庸”,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战争的紧急和严峻。接着“百万雄师下九重”,形象地描述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在皇帝的直接指挥下,准备出征的壮观场面。
第三句“天子垂衣临大漠”,则转入对皇帝角色的赞美,强调皇帝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英明决策,显示其超凡的领导能力。第四句“群臣端笏扈元戎”,进一步突出了臣子们对皇帝的忠诚和支持。
诗的后半部分却转折到一种担忧,“禁中已乏回天谏,阃外谁成辟地功。”表达了一种对朝中缺少能人贤士来解决问题的忧虑。这里的“回天谏”指的是能够挽回乾坤、挽救国家危难的建议或劝诫;而“阃外谁成辟地功”则是说在边疆地区,是否有人能够像寇准那样开辟新的疆土,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这句话既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也透露出对有志之士的期待。
最后两句“千古澶渊扶日毂,令人长忆寇莱公”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一个和平协议,而寇准在此后的岁月里,以清廉著称,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通过提到寇莱公,诗人不仅赞扬了他的功绩,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不仅是对军事行动的描写,更是对政治、道德和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古代英雄和现代危机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那些有能力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