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横水曲绿层层,接叶低阴借未能。
肉蒜鸡鱼留佛性,欢呼调笑印迦陵。
推蓬破浪何妨道,把酒看山不二僧。
解道飞菱期翠水,无如锱锡后和凝。
【解析】
1.“舟横水曲绿层层”一句,写舟行之景。水曲,指曲折的水道。
2.“接叶低阴借未能”一句,写舟过之境。接叶低阴,形容船儿在水面上缓缓行驶,枝叶交错,形成一种宁静的氛围。未能,不能,没有。这里用一“未”字,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3.“肉蒜鸡鱼留佛性”一句,写舟行之味。肉蒜(蒜薹),鸡鱼,皆为荤腥食品,佛教称之为“五辛”。留佛性,是佛教语。意思是说,吃这些荤腥食品,也能保持佛家的慈悲之心。
4.“欢呼调笑印迦陵”一句,写舟行之人。迦陵,即伽蓝,梵语意译。伽蓝,又称僧院、寺院。这里泛指寺院。调笑,嬉戏打闹。印,表露出来的意思。
5.“推蓬破浪何妨道”一句,写舟行之趣。推蓬,指撑开船篷。破浪,冲破波浪。何妨,不妨。道,佛教语,意为道理或佛法。这里的意思是:在海上破浪而行,也是可以讲求道理和佛法的。
6.“把酒看山不二僧”一句,写舟行之悟。把酒,端起酒杯。看山,观赏自然山水。不二僧,禅宗语,意为不二法门,即见性成佛之道。
7.“解道飞菱期翠水,无如锱锡后和凝”一句,由舟行之趣生发哲理。飞菱,即蜻蜓,传说中一种能自由飞翔的水鸟。期翠水,指期待着清澈的湖水。后和凝,即后来的和凝禅师,俗姓张。他以《心经》为题作诗一首,被后人传颂。锱(zī)锡:古代计量单位,十两为锱,四锱为锡,合二十两。后和凝作《心经》诗:“抛砖引玉碧云天,几度经声隔树蝉。莫谓前贤都不觉,只消谈得一旁边。”
8.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泛舟南宗庵访昙大师刘羽士振枰试茗纵谈玄理归次逢禅上人以荔枝驰回饷客之时。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舟行南国、游历寺院、品茗观景等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豁朗;同时,也通过对佛教哲理的阐述,表达了对超脱物欲、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首联“舟横水曲绿层层,接叶低阴借未能”,描绘了舟行南国的景色。水曲,指曲折的水流。绿层层,形容水边的景色十分美丽。接叶低阴,形容树叶茂盛,遮阴效果良好。借未能,意味着尽管风景优美,但因时间、季节等原因,未能尽情欣赏。这一联主要描写了舟行南国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豁朗。
颔联“肉蒜鸡鱼留佛性,欢呼调笑印迦陵”,则进一步描绘了舟行南国的情境。肉蒜鸡鱼,均为荤腥食品,佛教称之为“五辛”。留佛性,是佛教语。意思是说,这些食品虽然有味道,但也能保持佛家的慈悲之心。欢呼调笑,嬉戏打闹。印迦陵,指寺院。这一联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既要享受物质生活的美好,也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颈联“推蓬破浪何妨道,把酒看山不二僧”,进一步描绘了舟行南国的情境。推蓬、把酒、看山、不二僧,都是诗人在旅行中的行为与感悟。推蓬破浪,表示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把酒看山,则是诗人在旅途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不二僧,禅宗语,意为不二法门,即见性成佛之道。这一联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尾联“解道飞菱期翠水,无如锱锡后和凝”,则进一步描绘了舟行南国的情境。解道飞菱期翠水,意为解开心中疑惑,追求心中的净土。无如锱锡后和凝,是指后来的和凝禅师作《心经》诗:“抛砖引玉碧云天,几度经声隔树蝉。莫谓前贤都不觉,只消谈得一旁边。”这一联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舟行南国的景色、情感、哲理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豁朗;同时,也表达了对超脱物欲、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的认同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