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饯荆轲两岸愁,至今风雨不胜秋。
沙非博浪成锥立,水向黄河变血流。
乱国合纵心易散,危时知已命难酬。
芦花日落渔人老,犹唱悲歌倚钓舟。
【注释】
①易水:古地名。在今河北易县西北,是古代燕赵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流放之地。荆轲(?—前227年),战国未期杰出的刺客,燕国人。曾游历到易水,临别时慷慨悲歌,表示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嬴政,以报国仇。后被秦王发觉,他为保护太子丹而自杀。“饯”是送别的意思。②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东南,是秦末张良和其师韩广的兵工厂所在地,也是荆轲行刺秦始皇的主要地点。③“合纵”即联合抗秦。④芦花,指芦苇。⑤渔人老:指渔夫已老。
【赏析】
这首诗写易水岸边的景致和渔人的生活,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全诗意境苍茫、凄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生价值的深切关怀与无奈感慨。
首句“曾饯荆轲两岸愁”,写易水岸边送别荆轲的场景。荆轲此行是为了替燕太子丹刺杀秦国大将嬴政,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杀害。这里“饯”是送别的意思,荆轲的壮志未酬,使易水两岸笼罩着一层愁云哀雾。
“至今风雨不胜秋”,这一句承接上文,说荆轲被杀已有多年,如今仍然风风雨雨,秋意浓重。这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暗示了易水两岸的百姓仍饱受战乱之苦。
接下来两句写易水的水土变迁:“沙非博浪成锥立,水向黄河变血流。”意思是说,这里的沙土不是像张良那样成为可以立锥之地,而是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河内的土地全部划给赵国一样,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而这里的河水也不再是清澈如镜,而是变得浑浊如血。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易水两岸的变迁,既写出了易水地理环境的险恶,又暗喻了秦朝的暴政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乱国合纵心易散”,这一句是说,在乱世之中,人们往往容易失去信心,团结一致的意愿也会随之消散。这里用“合纵”一词来指代秦末农民起义军反抗秦王朝的斗争,而“散”则是指人们的信心瓦解。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担忧。
“危时知已命难酬”,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人们往往感到自己的使命难以完成。这里“知”是指知道、认识到,“知已”则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芦花日落渔人老,犹唱悲歌倚钓舟”,这一句是说,到了晚年的渔夫还在唱着悲凉的歌谣,坐在渔船上倚靠着船舷沉思。这句诗描绘了渔人的孤独身影和内心的悲伤,同时也展现了渔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通过对易水岸边景色和渔人的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全诗意境苍茫、凄凉,但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意味,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