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叠浓云压寺垣,青苔一一长闲轩。
禁烟坐久春衣薄,恨血愁兼冷雨繁。
荒冢鹿归空远望,亡僧灯亮又斜昏。
啼乌乱匝萧萧树,岂待清明始断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分析每句诗的意象特点,最后进行概括。

本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解释,并指出其意象特点,这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解答时,考生需要对全诗的意象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意象,并分析诗人在描写这些意象时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就能得出答案。

首句:“万叠浓云压寺垣”,意思是说万叠浓重的乌云像山一样压在寺院围墙上。这句中的“压”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乌云之多、之重,又写出了它们密不透风的气势。同时,“寺垣”一词也交代了地点,为后文的描写做铺垫。

次句:“青苔一一长闲轩”,意思是说青苔一丛又一丛地生长在空无一人的轩台上,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苔人格化了,形象生动。同时,“长闲轩”一词也交代了地点。

第三句:“禁烟坐久春衣薄”,意思是说自从禁烟以来,自己就一直在寺里呆着,所以衣服都穿得少了。这句中的“坐久”二字用得十分巧妙,它不仅写出了诗人因思念某人而长时间待在寺庙里的情景,还表现了他因思人而产生的孤寂之情。

第四句:“恨血愁兼冷雨繁”,意思是说因为心中满是愁苦,所以连带着天气也开始变得寒冷起来,这两句中,诗人巧妙地将“恨血”与“愁”两个词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比关系,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

第五句:“荒冢鹿归空远望”,意思是说在荒凉的古墓旁,一只野鹿独自归来,远远地望着。这句中的“荒冢”一词交代了场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第六句:“亡僧灯亮又斜昏”,意思是说在一座无人问津的小庙里,一盏油灯亮着,但已经快要熄灭了。这里的“亡僧”一词交代了人物,同时也表现了寺庙的荒凉与破败。

第七句:“啼乌乱匝萧萧树”,意思是说乌鸦在树林中乱叫不已,声音凄厉。这句中的“鸦”一词点明了鸟的种类,同时,“乱匝”二字用得很好,它写出了乌鸦叫声的杂乱无章,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第八句:“岂待清明始断魂”,意思是说我难道一定要等到清明节的时候才开始感到悲伤吗?这句中的“断魂”一词十分传神,它不仅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痛,还表现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译文)万叠乌云压低了寺院围墙,青青的苔藓爬满了空荡荡的轩台。自禁烟以来,自己一直呆在寺里,所以衣服穿得越来越单薄,心中满是愁苦,天气也开始变得寒冷起来。在荒凉的古墓旁,一只野鹿独自归来,远远地望着;在一座无人问津的小庙里,一盏油灯亮着,但已经快要熄灭了;乌鸦在树林中乱叫不已,声音凄厉。我难道一定要等到清明节的时候才开始感到悲伤吗?

赏析:

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当时作者任太学博士分司官。此诗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起句“万叠浓云压寺垣”,写乌云遮天蔽日。这一句写景极为简练。一个“压”字极好地表达了乌云之多、之重,而且写出了它们密不透风的气势;同时“寺垣”一词也交代了地点,为后文的描写做铺垫。

接下来“青苔一一长闲轩”,写青苔满布轩台,写景极为工细。这一联写景极其工细,从视觉、触觉两方面来渲染景物的特点。

“禁烟坐久春衣薄”,写自己因思念某人而长时间待在寺庙里,所以衣服穿得少了。这一联中“坐久”二字用得好,它不仅写出了诗人因思念某人而长时间待在寺庙里的情景,还表现了他因思人而产生的孤寂之情。

接着“恨血愁兼冷雨繁”,写诗人心中满是愁苦,连带天气也开始变得寒冷起来。这一联中“恨血”与“愁”两个词用得巧妙,它们之间形成一种对比关系,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

“荒冢鹿归空远望”,写荒凉的古墓旁,一只野鹿独自归来,远远地望着。这一联中“荒冢”一词交代了场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最后“亡僧灯亮又斜昏”,写在一座无人问津的小庙里,一盏油灯亮着,但已经快要熄灭了。这句中的“亡僧”一词交代了人物,同时也表现出了寺庙的荒凉与破败。

结尾处“岂待清明始断魂”,写诗人内心悲痛至极。这句中的“断魂”一词十分传神,它不仅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痛,还表现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情感深沉真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