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星遥指晋阳城,晓度郊原铁骑迎。
狐塞天低横杀气,雁山秋早动边声。
书生倚剑心徒切,诸将挥戈意未平。
若过北堂称庆罢,还将筹策献承明。

【注释】

晋阳:古郡名,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子畏:张子畏的字。代: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使星:指张子畏。遥指:遥指着,暗示张子畏此行使命艰巨。郊原:郊野。铁骑:精锐的骑兵。狐塞:狐岭,在今山西代县北,是通往北汉的要道。杀气:战争的气息。雁山:即恒山,位于今山西浑源北,为北方边镇的屏障,秋季多风,故有“雁早动边声”之叹。书生倚剑心徒切,诸将挥戈意未平:指张子畏和诸将出征前的心情。书生,指文弱书生,这里指张子畏。诸将挥戈意未平,指诸将领挥舞长矛,心情急切,想建功立业。北堂:指后唐主李嗣源的住所(一说指后唐主李存勖的住所)。称庆:指祝贺胜利。筹策:谋划、策略。奉劝:进献建议和计谋。承明:中书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于唐代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秋,诗人王重荣送他的同年进士张子畏出使代州,并作此诗相赠。张子畏是当时有名的书生,很有才学,但因屡试不第而仕途坎坷,于是王重荣就举荐他出任代州刺史,希望他能有所作为。

首联描写了张子畏出行时的盛况和紧张的气氛。“使星遥指晋阳城”,以北斗七星比喻张子畏出使代州,遥指晋阳城的形势;“晓度郊原铁骑迎”,说明从黎明时分出发时,沿途的将士们就已经严阵以待,迎接张子畏的大军过境了。这两句写出了张子畏此行任务艰巨,将士们都做好了迎战的准备。颔联描写了边关的严峻形势。“狐塞天低横杀气,雁山秋早动边声”二句,用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了一幅秋天的边塞景象:在天高云淡、秋风瑟瑟之时,雁山一带却传来了杀伐之声,这是战争的预兆。这里的“杀气”和“动边声”不仅指战前的紧张气氛,也隐喻着战事的紧迫。这两句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又烘托出边关的险恶和战争的紧迫性,同时也表达了送别者对即将出征的友人的担忧之情。颈联则进一步描写了出征者的心态和决心。“书生倚剑心徒切,诸将挥戈意未平。”这两句既写出了出征者的豪情壮志,也表现了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决心和勇气。尾联是全诗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部分。“若过北堂称庆罢,还将筹策献承明。”意思是说,一旦取得胜利,凯旋归来,你就要献上你的计策和谋略给朝廷。这两句既表明了张子畏此次出使代州的重任和使命,也表明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整首诗通过对张子畏此行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边关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