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梁寺倚峰头,福地今看岭外收。
千嶂坐当青霭合,一江遥瞰碧湾秋。
楼间帝子空留蜕,岩畔高僧忘狎鸥。
处处名山瑶草满,荷衣迟缀赤松游。

【注释】

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灵隐山中。梁朝时建有“飞来寺”,后改名灵隐寺。倚:靠。福地:指佛家所说的“福地”。岭外:指远处。青霭:青苍的雾气。合:聚集。碧湾:指江水颜色,也形容秋天景色。帝子:古代帝王的子孙或后代。蜕:原意为皮肉脱落,这里指佛骨。高:指僧徒。狎:戏弄。瑶草:一种香草。迟缀:缓慢地系结。赤松:传说中长着松子的古树名。游:游玩。

【翻译】

飞来峰下是灵隐寺,背靠高山俯瞰远方的福地。青霭缭绕千嶂之中,一江碧波遥望着秋色。楼阁间佛祖遗留的法身,岩壁上高僧忘却了嬉戏的鸥鸟。到处是名山异草满眼,红润的衣裙缀着赤松游玩。

赏析:

此诗首联写景,颔联写人,颈联写事,尾联抒情,四联皆用对偶句式,平仄声调相间,音韵铿锵,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诗人登上灵隐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飞来”二字。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为当时的庐山第一大寺,也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飞来”二字,既指寺庙建筑之宏伟壮丽,又寓佛理深远,引人遐思。接着,诗人便描绘出一幅气势恢宏、意境空蒙的画面: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之上,俯瞰远去的小村落,只见那层层叠叠的青山绿水,仿佛都纳入了佛家的“福地”范畴。而当诗人的目光投向远方时,却只看见一抹淡淡的青色云雾,似乎在暗示着这遥远的“福地”正隐藏在深山密林之间。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邃而富有层次感。

诗人转向描写自己所处的环境。他站在飞来峰下,仰望着蓝天白云和青翠的山林,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而在这美景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条蜿蜒曲折的江流了。它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从山涧流淌至远方,两岸的峭壁陡峭险峻,仿佛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江流紧紧包裹其中。而在这江流的尽头,又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山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位威武雄壮的巨人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这样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更让人为之惊叹不已。

在这首诗中,“帝子”一词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据史书记载,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曾于公元418年下令修建飞来峰寺,并亲自题写了寺名。因此,在这里,“帝子”实际上指的是宋文帝刘义隆本人。而“空留”一词则透露出了他对这座寺庙的深深眷恋之情。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情感的存在,才使得他在游览此地时不禁驻足凝视,久久不愿离去吧!

诗中的“岩畔”一词也十分值得玩味。它不仅指的是山岩边沿的位置,更暗示了诗人与这片山水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似乎已经融入了这片山水之中无法自拔,以至于连鸟儿都不再与他为敌了。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令人向往不已。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整个旅程的总结与感慨。他看到处处都是名山异草遍地生长的景象,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一种愉悦之情;而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他也被那些红润如玉的女子所吸引住了目光。她们身着华丽的衣裳,步履轻盈地行走在山间小径上,犹如仙女下凡一般美丽动人。而此刻的诗人仿佛也被她们的美丽所打动,情不自禁地想要与之亲近起来。然而,当他真正走到她们面前时却发现她们似乎并不认识他这个外来之人。这种出乎意料的遭遇让诗人感到有些失望和无奈却又无可奈何。

正是这种意外的遭遇让他意识到了自己与这些女子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感和隔阂。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够真正融入她们的世界并与她们成为朋友呢?于是在诗的最后一句中,他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与期待——希望能够早日找到那个能够与他心灵相通的人共度美好时光。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