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负侠骨,悲歌志不平。
偶探黄石卷,欲赴白登城。
锦瑟炉头醉,雕戈马上横。
功成报天子,当作鲁书生。

【注释】

  1. 榆关:即居庸关,在今北京延庆县西。唐天宝中设榆关军镇,为边防重镇。
  2. 黄石公:指汉初留侯张良,他辅助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
  3. 白登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此,用计得解。
  4. 锦瑟炉头醉:形容酒后神情恍惚的样子。锦瑟,古代弦乐器。
  5. 雕戈:长柄的戈,也指戈戟一类的武器。马鞍两侧的装饰物。
  6. 鲁书生:指孔子。
    【赏析】
    此诗写少年从军之壮志豪情和报效国家的决心,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鼓舞人心的艺术效果。
    首句“少年负侠骨”,写从军少年的气概。“侠骨”是侠义之士的骨头,这里用来比喻有志于报国的青年。诗人借一个“负”字,表明了他们身上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这也正是他们所要赴的战场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悲歌志不平”一句,进一步点出了他们的情怀。“悲”字写出他们内心的悲愤,“志不平”则写出他们内心激荡着的强烈愿望——为国出力,报效朝廷。“志不平”三字,既是对他们性格特点的概括,又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秘密,使读者对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好感。
    次句“偶探黄石卷”。黄石公,就是传说中的张良。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被封为留侯。黄石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黄石卷,即指兵书。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从军少年偶然翻阅到了兵书《黄石经》,从中得到了启迪,决心奔赴战场建功立业。
    三、四句“欲赴白登城”,“欲”字在这里是一个助词,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白登城”在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围困于此,于是用计才得以突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从军少年想要像当年刘邦那样,到白登城去抗击匈奴。“欲”字不仅表明了从军少年的愿望,而且表现出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五、六句“锦瑟炉头醉”,写从军少年饮酒后的情态。“锦瑟”是一种古琴名,“炉头”指的是火炉旁,这里用来指酒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从军少年在宴会上饮酒如醉,神情恍惚,似乎在回味着什么。这一句看似闲笔,实际上却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为下文作了铺垫。
    七、八句“雕戈马上横”,描写从军少年出征时的威武雄姿。“雕戈”是一种长柄的戈,也指戈戟一类的武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从军少年身跨战马,手握雕戈,威风凛凛,准备奔赴疆场杀敌立功。
    九、十句“功成报天子”,写从军少年立功后的想法。“功成”指战争取得胜利后,“报天子”则表明了他们报答国家的意图。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从军少年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凯旋归来后,一定想到要向皇上报功,为国家效力。这一句既表达了从军少年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又体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当作鲁书生”,以孔子自比。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出《论语·泰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从军少年应当学习孔子那种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精神,立志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的优秀人才。这一句话虽然比较含蓄,但却非常深刻地说明了从军少年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