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吾等在,公已大禅家。
况复能文藻,何妨斗丽华。
云垂方外钵,露挹佛前花。
我亦夸元度,因风到若遮。
赠小沙弥
少年吾等在,公已大禅家。
况复能文藻,何妨斗丽华。
云垂方外钵,露挹佛前花。
我亦夸元度,因风到若遮。
【注释】
- 1. 我等:指作者自己和同伴。
- 2. 禅家:出家人的统称。
- 3. 文藻:文学才学。
- 4. 丽华:美丽的女子。
- 5. 云垂方外钵:形容僧人云游四方。
- 6. 露挹佛前花:形容僧人虔诚地为佛像洒水敬香。
- 7. 元度:即李白。
- 8. 因风到若遮:指诗人被风吹拂到若遮(一地名)。
【译文】
少年时期我们在一起,您已经是出家的大修行人了。
何况您还能写文章,又怎么能不与美丽女子斗艳呢?
您像云一样飘浮在远方,捧着那方外钵盂;
您像花一样在佛前洒着露水,恭敬地献上一束鲜花。
我也自夸李白,被风吹拂到若遮,就来到这里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出家的小沙弥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诗中的“我”是一位年轻的读书人,而小沙弥则是一位出家修行的人。诗中通过对比两人的不同生活和修行方式,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首句“少年吾等在”,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青时的反思和感慨。他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已经步入了中年,而那位年轻的朋友则已经出家修行,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僧人。这种对比使得诗的主题更为明显——人生的无常和修行的重要性。
次句“公已大禅家”进一步强调了小沙弥的修行成就。在这里,“公”指的是作者,他以“禅家”来称呼这位朋友,表明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修行境界。这不仅是对朋友的赞美,也是对修行者的尊敬。
接下来三、四两句“况复能文藻,何妨斗丽华”,则是对小沙弥文才与美貌的双重赞美。这里,“斗丽华”是一个双关语,既是对小沙弥美丽外貌的赞美,也是对他才华的肯定。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雅士和美女的共同追捧。
最后两句“云垂方外钵,露挹佛前花”,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这里的“云垂”、“露挹”都形象地展现了小沙弥在修行过程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而“佛前花”则暗示了小沙弥的虔诚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修行者生活的理解和赞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