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蒙晴竹院幽,何来歌扇漫同游。
云林檀板侵金磬,好了蒲团老衲头。
【赏析】
此诗作于乾德四年(966年)二月。时诗人在集北郭禅院,得邓羽卿来,冒雨相访,赋诗以谢之。
前两句写二人初见时的情状。“骤雨蒙晴竹院幽”,骤雨刚过,天色放晴,竹林院落显得幽静清雅;“何来歌扇漫同游”,忽然听到有扇风之声,不知是何人?于是两人一同游玩。首句写景,渲染了气氛;后一句叙事,点出了题意。“云林檀板侵金磬”,云林寺里的檀木乐器声传到院中,又传来了敲金磬的声音,这声音似乎也随着雨后的空气,渗透到竹院之中。这里用了一个典故,“金磬”即钟,佛教寺院常设钟,故称“金磬”。《高僧传·宝唱传》:“金磐鸣处,皆闻梵呗。”这里的“云林檀板”,既指佛寺的檀木乐器,也可以理解为指佛寺里僧人击鼓诵经,以及僧人敲磬、撞钟等佛事活动。“好了蒲团老衲头”,意思是说僧人打坐的蒲团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开始打坐了。“好了”,佛教语,意为一切俱备。“老衲”,指老和尚或僧人。“好了蒲团”是修行者的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修行者的一种境界。《楞严经》卷四:“若菩萨欲入此门,当修三昧,灭除六尘妄想,使心不染于六尘境界。”
后两句写二人同游的情景和心情。“云林檀板侵金磬”,云林寺里传出的檀板声与金磬声交融在一起,仿佛也渗透进了作者的心田里。“好了蒲团老衲头”,云林寺的僧人正在打坐,他的蒲团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开始打坐。“好了蒲团”“好了”在这里是一个动词,“好”则是一个形容词,表示僧人已经准备好打坐了。“好了蒲团老衲头”这个句子,将云林寺的僧人与作者联系起来,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正是他们能够成为朋友的原因所在。
整首诗以云林寺为背景,通过描绘两位僧人的外貌、服饰、动作等细节,展现了他们在雨后竹林中的悠闲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