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缚柴扉面竹林,竹梢垂雨互升沉。
悬知伯子坐中意,却即宣尼川上心。
莞尔相延多野客,巍然端拥只云襟。
出门步步皆生意,山到鹅湖觉已深。

注释:

自缚柴扉面竹林,竹梢垂雨互升沉。

  • 指诗人自己像捆绑在柴门上的竹子一样,面对竹林。
  • “竹梢垂雨”,形容细雨如丝,轻轻洒落在竹子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互升沉”则描绘了细雨与竹林的互动,仿佛它们在互相嬉戏、玩耍。
    悬知伯子坐中意,却即宣尼川上心。
  • “悬知”表示诗人对对方的心情有所预感;“伯子”指的是娄原善,一个以诗为志业的友人。
  • “坐中意”指的是娄原善心中所想之意;“宣尼”是孔子名,此处指代儒家思想。
  • “却即宣尼川上心”表达了娄原善内心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和追求,如同站在孔子曾经居住过的河边(宣尼河)。
  • 这句话表达了娄原善对于儒家思想的敬仰之情。
    莞尔相延多野客,巍然端拥只云襟。
  • “莞尔相延”表示诗人对前来拜访的客人表示欢迎;“多野客”指的是众多来客。
  • “巍然端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端庄、威严的形象;“只云襟”表示诗人胸怀宽广、气度不凡。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来访客人的热情好客,以及他端庄威严的形象。
    出门步步皆生意,山到鹅湖觉已深。
  • “出门步步皆生意”形容诗人每次出门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山到鹅湖觉已深”则暗示了诗人已经远离了世俗的纷扰,进入了更加深沉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娄原善写给友人的一首寄赠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友人之间的交往、内心的感受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对生活的态度。
    诗人以“自缚柴扉面竹林”开篇,描绘了自己与竹林的亲密关系。这里的“自缚”一词,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束缚的不满,也暗示了他对自由的向往。而“面向竹林”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心境,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诗人用“竹梢垂雨互升沉”来形容细雨与竹林的互动。这里的“互升沉”形象地描绘了细雨与竹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仿佛它们在互相嬉戏、玩耍一般。这样的描写既富有诗意,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诗人转向对友人娄原善的思念之情。他用“悬知伯子坐中意,却即宣尼川上心”表达了对娄原善心中所想的理解和认同。这里的“宣尼”是指孔子,而“川上心”则意味着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内心逐渐趋于平和。这种对友人的理解与认同,不仅体现了诗人与娄原善之间的深厚友谊,更展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敬仰之情。
    诗人以“莞尔相延多野客,巍然端拥只云襟”继续描绘了他与来客的交流场景。这里的“莞尔相延”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对来客的热情款待之情,而“巍然端拥”则描绘了他的端庄威严之态。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诗人的性格特点,又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庄重之感。
    诗人以“出门步步皆生意,山到鹅湖觉已深”作为收尾。这里的“出门步步皆生意”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每次出门时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感觉;“山到鹅湖觉已深”则暗示了诗人已经远离了世俗的纷扰,进入了更加深沉的境界。这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更表达了他对超脱物欲、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自己和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态度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