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澹寒波,幽怀任孤艇。
迢迢望衡岳,坚坐移光景。
中天跨遥岑,弭节诸曜骋。
薄海詟威灵,全荆破声影。
壮哉七十峰,岂即非仙境。
气侔鹑火烈,功配炎曦炳。
圭璧走皇王,乾坤一何永。
我行尚峰阴,我志超绝顶。
云深石道险,叹息空引领。
【注释】
湘水:指潇水。衡山:五岳之一,在今湖南衡阳市以南。坚坐移光景:形容望岳时的专注。中天:即中岳嵩山,又名中岳山或太室山,在河南登封北。弭节诸曜骋:弭,止。弭节,停止行进。诸曜,指日月、五星等星宿。薄海:指天下。闚(xìn)威灵:窥探威灵。全荆:即整个荆州地区。七十峰:指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鹑火: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星。炎曦:指太阳。炳:光耀。圭璧(jūbǐ):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玉器。皇王:帝王。乾坤一何永:天地永远长存。我行尚峰阴:我行走在山峰的阴影里。超绝顶:登上山顶。超,超过。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写诗人登临衡山观瞻景色的感受和遐想,并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中以“望岳”作起句,为全诗定下了雄浑刚健的基调,而“我”则自居其中,与山川同呼吸,共命运,其气势之宏大,情感之强烈,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此诗开篇点题,直截了当地写出了作者要登山的目的——是为了观赏风景;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满足,他进一步表明自己的雄心壮志——要“凌绝顶”。这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下一句——遥望衡山。这一句是整首诗的核心所在,它不仅交代了“望岳”这一行动的背景,而且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同时也为下文的描写蓄势铺垫。
下面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首句写湘江的水波映着寒气,似乎连湘江都感到了冷清。次句写孤独的游子乘坐小船,任凭它在湘江上漂泊。这两个画面虽然只是一瞬间的事,但却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第三句写远望衡山,那高大的山岭如同一座座小土丘一样排列着。第四句说,在山脚下停驻下来,看着日影在地面上移动,就像移动了整个天地之间的光影。“坚坐移光景”这个成语就从这里产生,后来成为习语。最后一句写仰望天空中的星星,仿佛看到了天上所有的星辰都在运动。“弭节诸曜骋”,就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四句写衡山上的景色。前两句写站在高高的山上极目远眺,只见一片茫茫的天空,上面横跨着遥远的群山,它们像一群群骏马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一样。“弭节诸曜骋”这句中的“诸曜”指的是众星,“弭”是停住的意思,“诸曜骋”则是说众星奔逸而去的情景。后两句是写从山顶向下望去,整个大地都在阳光照射之下显得格外明亮。“薄海詟威灵”,意为整个大海都敬畏着衡山的威灵;“全荆破声影”,则是指大荆(湖北)被攻破,声音也变得黯淡。这两句是对前面四句的补充说明,意思是说,衡山的雄伟壮丽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就连整个大海和整个大荆也都对它俯首称臣了。
这首诗在构思布局方面别具一格:它先写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然后才写到自己的主观愿望。这种写法使得诗歌更加紧凑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此外,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也非常讲究技巧:它采用了大量生动的形象和贴切的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例如,“望岳”这一行动本身就像是一场壮观的戏剧表演,而作者自己则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英勇无畏的英雄角色。
这首诗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反复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