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几者不辱,况令辱相续。
徵色不自喻,是之谓走肉。
【注释】
知几:了解自己。不辱:不受污辱。况令:更何况。走肉:比喻没有灵魂或无主见的人。
【赏析】
《省躬诗》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一首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平仄相间,音调铿锵;其用意深微,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首句“知几者不辱”,意思是说了解自己的人,不会受人欺侮。“不辱”二字,既表明了作者的自信,又暗含着一种反讽的意味,使人感到他对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一种深刻的认识。
次句“况令辱相续”,意思是说更糟糕的是,受辱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这一句中,“况令”一词,既是对前一句的递进,又是对现实的概括和感叹。它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社会现象的愤慨。
第三句“徵色不自喻”,意思是说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不懂得是非曲直,只会随波逐流。这里的“徵色”一词,指的是征伐的颜色,即战争的红颜色。而“不自喻”则是指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这句诗句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愤慨。
末句“是之谓走肉”,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就像没有灵魂的走肉一样。这里的“走肉”一词,既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又带有讽刺的意味。作者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他对那种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谴责。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社会现象的愤慨。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