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缺陷,斯言未为确。
家家日月明,处处川原扩。
崇高贵者荣,清闲贱之乐。
多财多受享,少货少计较。
周易凭羑里,苏节赖沙漠。
长寿贺历年,化去如解缚。
坦途夸砥平,峭石赏岩壑。
谮毁声焉住,谁短长凫鹤。
见在总充盈,一榻亦廓落。
岂不闻芥子,不异须弥博。
世界吟
世界多缺陷,斯言未为确。
家家日月明,处处川原扩。
崇高贵者荣,清闲贱之乐。
多财多受享,少货少计较。
周易凭羑里,苏节赖沙漠。
长寿贺历年,化去如解缚。
坦途夸砥平,峭石赏岩壑。
谮毁声焉住,谁短长凫鹤。
见在总充盈,一榻亦廓落。
岂不闻芥子,不异须弥博。
解析与注释:
世界吟: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诗人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1. 世界多缺陷,斯言未为确。
- 世界多缺陷: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许多不足和问题,如贫富差异、战争、疾病等。这些缺陷使得社会充满矛盾和冲突。
- 斯言未为确:这里指的是对世界的描述或理解可能并不全面或准确。诗人可能认为,仅通过表面现象来描绘世界是片面的,真正的世界远比表象复杂。
2. 家家日月明,处处川原扩。
- 家家日月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如同明亮的太阳照耀着每个角落。这里的“明”字既表示光明,也暗示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 处处川原扩:自然界的河流宽广而深远,不断延伸至远方。这里用“扩”字形容自然的无限与辽阔,也象征着人类生活的广阔空间和发展前景。
3. 崇高贵者荣,清闲贱之乐。
- 崇高贵者荣:社会地位高的人往往能够享有荣耀和尊重,因为他们的成就和地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 清闲贱之乐:相比之下,社会地位低的人虽然享受不到太多的物质财富,但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种生活方式也充满了乐趣和幸福感。
4. 多财多受享,少货少计较。
- 多财多受享:拥有更多的财富意味着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和服务,过上更加舒适和奢侈的生活。
- 少货少计较:相对地,如果一个人没有太多的财富,他们就会更加注重节约和实用,而不是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这种心态有助于培养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5. 周易凭羑里,苏节赖沙漠。
- 周易凭羑里:古代的《周易》一书,被认为是一部深奥难懂的经典。然而,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人们逐渐领悟了其中的智慧。这个过程就像在一个被囚禁的地方(羑里)中,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努力,最终获得了自由(解脱)。
- 苏节赖沙漠:在沙漠中生存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周易》的智慧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在沙漠中的前行之路。这种智慧不仅提供了方向和指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
6. 长寿贺历年,化去如解缚。
- 长寿贺历年:祝福长寿是人们对生命的一种美好期许。岁月如流,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长寿的生命。
- 化去如解缚:在这里,“化去”可以理解为消除或解脱。将“化去”比喻为“解缚”,意味着通过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人们可以摆脱束缚和限制,实现内心的自由和解放。
7. 坦途夸砥平,峭石赏岩壑。
- 坦途夸砥平:平坦的道路让人心情舒畅,容易行走。在这里,“坦途”代表着平坦顺利的道路,而“砥平”则强调了道路的平整和坚实。这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美好与顺畅。
- 峭石赏岩壑:陡峭的山峰和深邃的峡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在这里,“峭石”指的是险峻的山石,而“岩壑”则是指山间的沟壑。通过欣赏这些自然景观,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8. 谮毁声焉住,谁短长凫鹤。
- 谮毁声焉住:诽谤和诋毁的声音是无法长久停留的。这里用“焉住”表示声音无法持久存在的意思。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即不应该被他人的言语所影响,应该坚定自信地走自己的道路。
- 谁短长凫鹤:在这里,“谁短长”是一个设问句,询问谁是短处或长处的人。而“凫鹤”则分别指短颈鸟和长颈鸟。通过对比这两种鸟类的特点,诗人表达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因为别人的评价而自卑或自大。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优点并努力改进缺点,同时也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并尊重差异。
9. 见在总充盈,一榻亦廓落。
- 见在总充盈:无论在哪里(无论是宽敞的房间还是简陋的房间),都能找到充实和满足的感觉。这里的“充盈”表示充足和丰满的意思,强调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人的内心都可以保持丰富和充实的状态。
- 一榻亦廓落:即使只有一张小桌子和一把椅子(即所谓的“一榻”,也就是简陋的房间),也可以过得非常自在和开阔。这里的“廓落”指的是空旷、宽敞的意思。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必过于追求物质上的豪华和舒适,只要内心充实、精神自由,就能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种观念鼓励人们追求心灵的富足和自由,而非物质的堆砌和虚荣。
10. 岂不闻芥子,不异须弥博。
- 岂不知芥子:这里用“芥子”来比喻微小的事物(如一颗芥子种子),但它却包含了极大的容量(如须弥山)。这个比喻强调了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潜力。它提醒人们不要小看自己或周围的环境,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奥秘和价值。
- 不异须弥博:同样的道理,“须弥”也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个著名名词,代表一座巨大的山脉。用“须弥”来形容“博”,强调了广博无垠的概念。这个比喻进一步强调了万物相通、相互包容的思想理念:不同的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联系性,它们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