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行大河涯,徘徊砥柱下。
砥柱高百寻,黄流任奔泻。
崚嶒不妩媚,不乏妩媚者。
群籁亦交发,如奏郑与雅。
众喙匪可缄,嗟咨谁能舍。
巍巍寒嵯峨,而今安在也。

【诗句释义】

  1. 昔行大河涯:昔日行走在黄河的边缘。
  2. 徘徊砥柱下:在砥柱山脚下徘徊。砥柱山是黄河的一座名山,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3. 砥柱高百寻,黄流任奔泻:砥柱山高耸入云,河水从其下奔腾而过,任由水流奔涌、流淌。
  4. 崚嶒不妩媚:崚嶒意为山峰高峻险峻,不妩媚则形容山峰虽然高大却缺乏柔和之美。
  5. 不乏妩媚者:指山峰虽高峻却有美丽的景观。
  6. 群籁亦交发,如奏郑与雅:群声交错响起,如同演奏《诗经》和《雅乐》中的乐曲。
  7. 众喙非可缄:众人的嘴巴不是可以关闭的。比喻言论自由,不能被压制。
  8. 嗟咨谁能舍:感叹叹息,谁又能舍弃这些言论呢?
  9. 巍巍寒嵯峨:巍巍意为高大雄伟,寒嵯峨则形容这座山峰寒冷而高耸。
  10. 今安在也:如今还在吗?

【译文】
曾经站在黄河之滨,驻足在砥柱山脚下徘徊。砥柱山高耸入云,河水从其下奔腾而去,任由水流奔涌、流淌。虽然峻拔高耸却缺少柔情,但山峰中不乏美丽景观。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发出,如同播放着《诗经》和《雅乐》中的乐曲。众多的声音无法被压制,令人感叹叹息,谁能舍弃这些言论呢?巍巍的寒峥峥矗立在那里,如今还在那里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砥柱山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色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用“昔行大河涯,徘徊砥柱下”开篇,描绘出一幅黄河边人们驻足观望砥柱山的画面,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接着,通过“砥柱高百寻,黄流任奔泻”等句子,生动地描绘出了砥柱山的高耸入云和黄河的奔腾不息,展现出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崚嶒不妩媚,不乏妩媚者”中的“妩媚”一词,既指山峰的美丽,又暗指人们的情感;“群籁亦交发,如奏郑与雅”中的“郑”、“雅”则是《诗经》和《雅乐》的代称,象征着音乐和文化的魅力。这种巧妙的比喻和象征,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艺术感。

最后一句“今安在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消逝的惋惜和无奈。整首诗通过对砥柱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消逝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