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宝字绤衔龙,苍帝初乘列子风。
鳄渚棠阴歌召父,骊峰藜杖候莱公。
花前彩胜开双篆,竹下云翘舞两同。
仙令行春嘘黍谷,阳和先满两花封。

【诗句释义】

甲戌:指农历正月。

立春:春天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2月4日或5日。

陆岱瞻:陆德明(759-836),字德明,号东山,唐代文学家、史学家,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他博学多才,尤善辞章,与李商隐、杜牧等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令公:指唐宣宗李忱,即唐宣宗。

宜春宝字:指宜春王李寿的宝字,即李旦。

绤衔龙:意指李旦身着宜春王之服,象征着龙的形象,寓意尊贵。

苍帝:指春神,又称苍龙之神,象征春天的降临。

初乘:指刚刚降临或开始出现。

列子:指庄子,古代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鳄渚:指太湖中的一个小岛,位于苏州市吴中区。

棠阴:指棠梨树的阴凉。

召父:指春秋时楚国贤相屈完(屈建)。

骊峰:指华山的东峰,也称为莲花峰。

藜杖:指用藜草做成的手杖,这里比喻指代老者。

彩胜:指五色纸做的花饰,用于庆祝节日。

云翘:指云朵上的鸟儿,这里比喻指代舞女。

两花封:指两种花卉被赋予美好的寓意或价值。

【译文】

甲戌年正月八日,立春时节,我向陆德明(陆岱瞻)敬献一首新作。

宜春王的宝字穿着龙袍,苍帝刚从列子那里归来。

在鳄渚棠梨树下,歌声传唤着召父;在骊峰上,藜杖等候着莱公。

花前五彩纸制的花胜展翅开屏,竹下云雀展翅高歌起舞。

仙令行春时,吹响笛子嘘声祝福黍谷,阳光和煦先让两种花卉盛开。

【赏析】

这首诗以甲戌年正月八日立春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人们庆祝春天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和寓言元素,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诗的开篇“甲戌正月八日立春呈陆岱瞻令公”明确指出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立春时节,在宜春宫呈献给陆德明(陆岱瞻)。这一描述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时间和场景背景,还为后续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诗中的“宜春宝字绤衔龙,苍帝初乘列子风”两句,通过对“宜春宝字”、“苍帝初乘列子风”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力。这里的“宜春宝字”象征着吉祥、喜庆和美好,而“苍帝初乘列子风”则暗示着春天的来临和万物复苏。这种描述方式既富有诗意又生动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诗的第三句“鳄渚棠阴歌召父,骊峰藜杖候莱公”继续描绘春天的景象和活动。这里的“鳄渚”、“棠阴”、“歌召父”、“骊峰”、“藜杖”等词语,都带有一种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这些词语不仅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和文化氛围,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第四句中,诗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人们庆祝春天的活动上。“双篆”一词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装饰性的图案或者图案的组合,而“彩胜”则是指各种色彩鲜艳的纸制品。这些词语共同构成了一幅热闹而欢快的画面,展现了人们在春天里欢聚一堂、共度佳节的情景。

诗的第六句“仙令行春嘘黍谷,阳和先满两花封”再次强调了春天的主题和意义。这里的“仙令行春嘘黍谷”可能指的是一种祭祀或祈祷的方式,而“阳和先满两花封”则意味着阳气充足、万物丰收的美好景象。这种表达方式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使整首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春天的美好与魅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和平、繁荣和富饶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