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辟千年秘,寒深五月天。
遥闻尘是玉,曾否火生莲。
坐石看云起,披裘对鹿眠。
山中无甲子,高卧不知年。
在解析这首诗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它的内容和形式。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萱所作的《奉和濲师赵相公怀山八咏用韵·其七·涌雪寒翁》,全诗如下:
洞辟千年秘,寒深五月天。
遥闻尘是玉,曾否火生莲。
坐石看云起,披裘对鹿眠。
山中无甲子,高卧不知年。
我们将逐句进行翻译:
- 第一、二句:“洞辟千年秘,寒深五月天。”这里的“千年秘”指的是洞穴深处藏着千年的秘密,而“寒深五月天”则描绘了一个寒冷的五月里,天气之冷仿佛连时间都被冻结了一般。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寒冷的氛围和时间凝固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 第三、四句:“遥闻尘是玉,曾否火生莲。”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声音的感知,他听到了尘埃的声音,就像听到玉石的敲击声一样清脆;也想到了曾经有过的火光,那些火焰就像是莲花绽放般美丽。这里的“尘是玉”和“火生莲”都是诗人的一种想象,通过这样的想象,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神秘色彩。
- 第五、六句:“坐石看云起,披裘对鹿眠。”这里描述的是诗人坐在石头上观看云彩的变化,同时身着皮衣与麋鹿相伴入睡的场景。这种描写不仅显示了诗人的闲适与自在,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 最后一句:“山中无甲子,高卧不知年。”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的漠视和超越。他认为在山中,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他的隐居生活让他忘记了岁月的流逝。这是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他对于生命的一种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景象的刻画和对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涌雪寒翁”这一形象的塑造,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寒冷季节的感受,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一次描绘,更是一次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