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老干伴新筠,铁屈槎枒石抱根。
但得岁寒长晤对,何须春色到柴门。
【注释】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新筠:新长出的嫩竹。槎枒(chá yā):参差不齐,错落不齐。柴门:用柴草编成的门,借指贫苦人家的门户。岁寒:指严霜时节。晤对:面对面相对。柴门:柴木做的门。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退居故里的闲适生活,通过描绘枯木老树与竹石相依为命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在人生晚年仍能保持一颗纯真之心、追求自然之美的情怀。
首联“亭亭老干伴新筠,铁屈槎枒石抱根。”描绘了一株亭亭玉立的枯木,伴随着一丛青翠欲滴的新竹,它们相互依偎,相互支撑,仿佛在诉说着生死相依的故事。其中“亭亭”形容枯木高耸入云,傲然屹立;“老干”则指枯木已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变得更加苍劲有力;“新筠”则指嫩绿的竹叶,生机盎然,充满了活力。“铁屈槎枒石抱根”则形容这株枯木如同钢铁般坚韧,即使遭受风雨侵蚀,仍然能够顽强地生长;同时,它又似那交错的树枝和粗糙的石头紧紧相依,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枯木和竹石之间的亲密关系,更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颔联“但得岁寒长晤对,何须春色到柴门。”则是诗人对于生命哲理的深刻领悟。他感慨道:“只要我们能够在寒冷的冬季里相互陪伴,就已足够;何必在乎春天的到来呢?这里的“岁寒”指的是严酷的自然环境,象征着困难和挑战;而“柴门”则是指贫苦人家的门户,代表着平凡和朴实。诗人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在逆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就已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世事洞察的深刻见解。
尾联“岁寒长晤对,何须春色到柴门?”进一步升华了诗人的思想境界。他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像这株枯木和竹石一样,在寒冷的冬季里相互陪伴,就已经足够;而不必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春色美景。这里的“长晤对”意味着长久地陪伴在一起,共同度过艰难困苦的时光;“何须春色到柴门”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并非源于外在的诱惑,而是内在的修养和品质。这一联更是将诗人对于生命真谛的独特见解展现无遗,让人深感其思想的深邃和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