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幡。
龙舆已逐蜂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解析】

此诗首联写景,颔联写人,颈联写神,尾联写物。诗人在对屈原庙的描写中,既写出了庙宇的建筑特色和自然环境,又写出了庙内供奉的人物和人物活动,还写出了庙宇周围的自然景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古老的庙宇之中。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高远。

“寒云掩映庙堂门”,点明题旨。寒云笼罩着庙门,显得阴森而肃穆。

“旅客秋来荐水蘩”:诗人以客旅的口吻,描绘出一幅秋日送别的景象:一位游子带着礼物来到楚国的故地,为屈原扫墓。

“山鬼暗吹青殿火”:山鬼在暗处吹起了青殿上的灯火。青殿,即青楼,此处指屈原之宅。

“灵儿昼舞白霓幡”:屈原祠中的灵儿(指屈原)在白天跳起舞来,飘扬的白绫幡随风飘动。

“龙舆已逐蜂头梦”:“龙舆”是帝王的车驾,这里指楚怀王。“蜂头梦”即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诗人用“龙舆”和“蜂头梦”比喻屈原被放逐的原因。

“鱼腹空埋水底魂”:鱼肚子里面装着屈原的尸体,永远沉没于水下,他的魂魄也随同江水而去。

“斑竹丛丛杂芳杜”:“斑竹”是传说中一种有斑点的竹子。“芳杜”(杜若)是一种香草。两句诗的意思是:庙前长满了斑竹,周围散布着各种芳草,鹧鸪飞过之处,正是黄昏时分。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物,烘托出屈原庙的幽静、肃穆的氛围。

【答案】

《屈原庙》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幡。

龙舆已逐蜂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赏析:

此诗先写寒云笼罩,再写游人扫墓,然后才写到屈原祠。全诗语言古朴,感情真挚,意境高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