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千寻开色相,不将一苇渡沧溟。
只身天地作禅字,一念菩提即佛经。
锡杖未悬非故体,袈裟不替是真形。
本来忘语肝肠在,喜听潮音礼上清。
【注释】
梁文仲和尚石:此诗为咏赞和尚的诗,以“梁文仲”为题。梁文仲,即梁文贞禅师,宋代高僧,人称梁和尚。
开色相: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开指开启。色相,佛性的形象。
不将一苇渡沧溟:苇,芦苇也。沧溟,大海。用苇渡过沧海,比喻佛法广大无边。
只身天地作禅字:形容和尚与世隔绝,独善其身,超然物外。禅字,禅宗的意思。
一念菩提即为佛经:一念,就是刹那间。一念之间悟道,就是佛经。
锡杖未悬非故体:锡杖是僧侣用的法器之一,用来象征佛性。未悬,还没有悬挂。锡杖未悬,不是真正的身体。
袈裟不替是真形:袈裟,僧服。真形,真正的形象。不替,不变。袈裟不变,才是真正的形象。
本来忘语肝肠在:本来,原来。忘语,忘我。肝肠在,心还在。忘记自我,心仍在世间。
喜听潮音礼上清:喜欢听到海潮的声音,表示对佛法的敬仰。上清,道教用语,指天界最高的境界。
【赏析】
此诗赞美了禅宗大师梁文仲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梁文仲和尚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佛教中”一念觉悟,万法皆空”的思想。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佛法,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佛,那么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修行之地,都是净土。
全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充满了佛教哲理。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位伟大的和尚的身影。同时,这首诗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教教义,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