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忘却奉天时,岁晚忠州两鬓丝。
今日北来车马客,夕阳祠下读残碑。

【注释】陆宣公,名贽,字敬舆,唐朝大臣、政治家,曾任宰相。奉天,指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当时李晟率军讨伐朱泚叛乱。忠州,在今四川忠县。北来车马客,指陆贽北行时。夕阳祠,指忠州东门外的张飞庙。残碑,指张飞庙前石刻文字已模糊不清的《汉晋春秋》。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忠州看到陆贽的题诗后有感而发之作。诗的前两句写陆贽在奉天(今陕西乾县)任官时为朝廷效力,如今他到忠州去,已经白发丛生。陆贽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任宰相,至德二年底至乾元二年底(759年—759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兼山南西道采访使,于乾元三年(760年)冬从梓州移治成都,次年春再迁忠州,即此诗所写时间。“岁晚”一句,是说陆贽年事已高,鬓边白发,表明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奋斗已告结束;“忠州”一句,则表明他虽已退休还乡,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不忘为国尽忠。“今日北来车马客”一句,点出诗的主题,说明作者正是怀着对陆贽的崇敬之情,来到忠州的。“车马客”,代指前来拜谒的士人。

诗的后两句写作者在忠州所见:夕阳之下,祠庙前那一块块模糊不清的文字已经难以辨认的石刻残碑,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当年张飞与刘备桃园结义的情景。陆贽曾作《上蜀州张令公祠堂记》,叙述关羽、刘备桃园结义的历史。“读残碑”三字,既写出了陆游对陆贽的景仰之情,也表达了他因读到有关张飞的碑文而产生的感慨之情。陆游在《入蜀记》中写到过张飞的墓和祠堂,“祠在州东门之外,旧无其地,民居旁之”,可见张飞墓地离城不远。“残碑”一词,既表明了这些碑文早已残缺不全,又表明了作者对这些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陆贽事迹的回忆和对张飞遗迹的描写,抒发了对陆贽这位忠诚的大臣的崇敬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切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