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长诵八哀诗,遗诰相传自昔时。
空料白头祠下拜,曲江烟雨读唐碑。
【注释】
儿时:小时候。八哀诗:唐代诗人元稹作的《连昌宫词》(一作张籍作)共八首,为哀悼唐玄宗、杨贵妃而作。《八哀诗》是其中之一。八哀:指《长恨歌》《马嵬坡》《华清宫》《玉环盟》《望仙楼》《温泉汤》《马嵬驿》《朝雨听钟》等八首诗。
遗诰:皇帝临终时留下的诏令或遗嘱。
白头祠: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杜甫于大历三年(768)离开长安,次年春至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在城南浣花溪畔筑茅屋定居,自号少陵野老。
曲江:指西安曲江池(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前两句“儿时常诵八哀诗,遗诰相传自昔时。”说的是诗人小时候就常常背诵着元稹所作的《连昌宫词》,这首诗是唐宪宗时期的宰相元稹因被宦官所谗,贬为同州刺史后写的一组诗,共八首,都是为悼念唐玄宗和杨贵妃而作的。“遗诰”就是元稹在临死之前所写的遗嘱,他告诫自己的儿子元仲武要继承他的遗志,不要因为宦官的谗言而改变初衷。“自昔时”,即从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了,也就是说诗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后两句“空料白头祠下拜,曲江烟雨读唐碑。”说的是诗人曾经在成都浣花溪的白头寺(杜甫曾住在这里)下过跪,也曾在曲江池边读过元稹的《连昌宫词》。“白头”二字,既是诗人的自称,也是对自己年岁已高的一种自嘲。“曲江”是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此居住过的浣花溪,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在其遗址上建造了一座碑亭,亭内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他的一首诗《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曲江烟雨”即指这块石碑。“唐碑”即指这块石碑上的铭文。“读唐碑”即指在这块石碑上读书。“读唐碑”,既指读书,又含有凭吊的意思。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晚年更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所以对国家的命运十分关注,也对人民的痛苦十分同情。他在《曲江二首》中写过:“隔江犹唱《阳关曲》,度竹梢风吹《荔支》。”可见他对国家的关怀。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据《唐诗纪事》记载,当时诗人在成都任蜀郡参军。由于战乱频繁,生活非常困苦。有一天傍晚,诗人独自来到曲江边,看到夕阳西下,烟雾缭绕,景色优美,便信手拿起一块石碑来读,读到杜甫的《登楼》时,不禁感慨万分,于是写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