漷州太守吾同年,香凝画戟春风前。谈诗虚幌坐白昼,忽见浩荡万里之江天。
天开地辟鸿蒙外,风回日动神灵会。蓉旗翠节下葳蕤,阴火明珠出光怪。
西山雪水青霄来,豁然峡断长川开。洞庭浪阔秋荡漾,汉阳树远云徘徊。
庐阜迢遥到牛渚,复渚重洲散平楚。布帆漠漠瓜步烟,红叶离离石城雨。
山庵似听疏钟鸣,野桥疑有行人行。村墟微茫灌木暗,绝境毫末俱分明。
旅榜前头更渔艇,万鹜千鸦动寒影。水穷霞尽已欲无,犹是海门秋万顷。
野人兴发沧洲间,欲呼艇子吾东还。熟看乃是云巢画,巧夺神力回天悭。
太守邀我题小草,上有仙人虞阁老。开图欢喜悲忽来,令我有句不能道。
仙人昔欲三神游,我居三神海上头。成连携我鼓琴处,白浪如山龙出游。
夜梦从之看浴日,十洲青小洪波赤。仙人教读新宫铭,酒醒扶桑露华白。
这首诗是汪华玉在松江所作,描绘了长江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感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一段:“漷州太守吾同年,香凝画戟春风前。”
- 注解:漷州太守,即松江的太守。吾同年,指我与松江太守是同辈的人。
- 译文:松江太守,我是他同年,我们坐在春天的画戟前。
第二段:“谈诗虚幌坐白昼,忽见浩荡万里之江天。”
- 注解:虚幌,空的帷幕,形容谈话的氛围。
- 译文:我们在谈诗的时候,仿佛是在白天坐着。突然之间,我看到那万里之江的美景。
第三段:“天开地辟鸿蒙外,风回日动神灵会。蓉旗翠节下葳蕤,阴火明珠出光怪。”
- 注解:天开地辟:天地分开。鸿蒙:古代神话中混沌未分的状态。蓉旗:一种植物,这里用来比喻江边的景色。
- 译文:天地分开,就像在鸿蒙之外。风回日动,好像神灵聚会。江边的花草茂盛,阳光照得江面上波光粼粼。
第四段:“西山雪水青霄来,豁然峡断长川开。洞庭浪阔秋荡漾,汉阳树远云徘徊。”
- 注解:西山雪水,形容江水的清澈。豁然峡断,形容江流开阔。洞庭,洞庭湖。
- 译文:西山的雪水从青霄而来,峡谷豁然开朗,江面变得宽阔。洞庭湖的水势浩大,秋天的波浪起伏不定,远远望去,汉阳的树木若隐若现,云雾缭绕。
第五段:“庐阜迢遥到牛渚,复渚重洲散平楚。布帆漠漠瓜步烟,红叶离离石城雨。”
- 注解:庐阜,位于安徽。牛渚,位于安徽当涂县西南,长江中。
- 译文:庐山遥遥在望,到了牛渚,可以看到复渚上的重洲分散开来。布帆在漠漠的烟雾中,石城的红叶飘飞着雨。
第六段:“山庵似听疏钟鸣,野桥疑有行人行。村墟微茫灌木暗,绝境毫末俱分明。”
- 注解:山庵,指山顶上的寺庙。疏钟,指远处传来的钟声。
- 译文:山上的寺院似乎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野桥上,有人行走的身影模糊不清。村庄周围的草木都显得非常昏暗,但在绝境中,一切细节都看得清楚。
第七段:“旅榜前头更渔艇,万鹜千鸦动寒影。水穷霞尽已欲无,犹是海门秋万顷。”
- 注解:旅榜:旅行用的船牌。鹜、鸦:都是水鸟。
- 译文:前面是一艘渔船和一只渔艇,万只鸭子和乌鸦在寒冷的影子中移动。水边的风景渐渐消失,但仍然可以看到一片广阔的大海。
第八段:“野人兴发沧洲间,欲呼艇子吾东还。熟看乃是云巢画,巧夺神力回天悭。”
- 注解:野人,指诗人自己。沧洲:指长江中的岛屿。
- 译文:我在江边的荒岛上兴起了创作的欲望,想要呼喊着我的小船回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云巢画,它巧妙地展现了神奇的景象。
第九段:“太守邀我题小草,上有仙人虞阁老。开图欢喜悲忽来,令我有句不能道。”
- 注解:太守邀请我为这幅画题字,上面有仙人虞阁老的名字。一幅画让人感到喜悦或悲伤的事情突然出现,让我无法用诗句表达出来。
第十段:“仙人昔欲三神游,我居三神海上头。成连携我鼓琴处,白浪如山龙出游。夜梦从之看浴日,十洲青小洪波赤。仙人教读新宫铭,酒醒扶桑露华白。”
- 注解:仙人:这里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三神游:指仙人想去蓬莱三岛游玩。成连:古代传说中的一位擅长音乐的音乐家。扶桑: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神奇的大树,太阳是从那里升起的。
- 译文:仙人曾经想要去蓬莱三岛游玩,而我居住的地方就在三神的海上头。成连带着我去了那个地方演奏琴曲,那里有白色的海浪像大山一样高耸。我曾在梦中跟着仙人去洗澡,看到了十个仙岛,其中的小岛被红色的波浪覆盖。仙人教我读了一篇新的宫铭,当我醒来时,看到太阳从扶桑树上升起,洒下了洁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