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檄关河静,风尘客路分。
相逢伯休父,因忆季将军。
组练长江雪,旌旗建业云。
还应赋秋兴,不草出师文。
【注解】
羽檄:古代军中紧急文书。
分:分别。
伯休父:指三国时蜀汉的诸葛亮。季将军:指吴国孙权。
组练:用丝织成的绳索,这里指旌旗。
建业云:建业城,即建业山,在今江苏南京西南,为古吴王都。
秋兴:秋天景物引起的感想或情思,这里指秋天的景色和感受。
出师文:诸葛亮曾作《前出师表》一文给刘备,后用作向朝廷上奏章的套语。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借咏叹秋风萧瑟、长江雪景,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苦闷之情和报国的壮志难酬之慨。全诗以“秋兴”为题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自身才能未能得到施展的深深感慨。
“羽檄关河静,风尘客路分。”首联写诗人因受征召,从江陵出发,沿江东下到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正值秋季,天气肃杀,战鼓隆隆。由于征召文书已经送到了,所以关河一带暂时安静下来;可是不久之后又传来消息说,征召文书又被截回,因此征召使者只好折回去。征召使者的船驶进风尘弥漫的江面上,与那些被征召的士人一道,在这条客路上分道扬镳。
此联以简括的语言写出了诗人赴京途中的情景。“羽檄”,即紧急军书,是出征前所发的文书;“关河”,泛指函谷关以内地区;“客路”,指诗人自己所在的江南水乡道路。这一句既写出了征召使者的船正行驶在长江上,又表明诗人此时正在旅途之中。
颔联写诗人与程秀才相遇,并由此想起了当年诸葛亮、周瑜等人的事。“伯休父”指的是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字孔明,号卧龙,隐居在隆中,自称“卧龙先生”。程秀才就是程德训,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学问广博,文章写得很有气势。诗人与程秀才相会,两人谈得很投机,于是诗人就想到诸葛亮、周瑜等人。“应接不暇”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形容来者太多,接待的人应付不过来。这里用来比喻诗人与程秀才相见恨晚,两人谈论起来非常投缘。“因忆季将军”,是指诗人想起吴国的将军孙权,字仲谋,号大司马,是东吴的开国元勋,也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被封为吴王,镇守江东。后来当了皇帝,改年号为黄龙。孙权为人宽厚仁慈,待人谦恭有礼,能够虚心纳谏,任人唯贤。他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
此联通过写诗人与程秀才的相遇及两人的交谈,表现了诗人对程秀才的敬佩和赞赏之情。
颈联写诗人看到长江边飘落的雪花,想起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组练”,是丝绳制成的绳索,这里指战旗。“长江雪”,指代长江上的冬天的景象。“旌旗建业云”,指周瑜、诸葛亮等人曾在江边的山上建立过军营,他们在那里指挥过作战,也曾在那里留下过许多英勇的故事。这里的“建业”,指的是现在的南京市。“云”字用得很形象,它不仅写出了雪花飘落的景象,而且把读者带到那寒冷的冬日里,让人感到那种刺骨的冷意。
此联通过描写长江上飘落的大雪和飘扬在空中的旗帜,表现了诗人对赤壁大战的回忆和想象。赤壁大战是在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尾联写诗人看到长江上的雪景,想到了自己的使命,也想到了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施展才华的苦闷。“还应赋秋兴”,是说自己应该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色和感受的文章;“不草出师文”是说现在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去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出师北伐。
此联通过对“出师文”一词的使用,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去完成重要使命的遗憾情绪。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他游历金陵时的一首诗歌。金陵,即今天的南京。李白曾经在唐朝时期多次游历金陵。据传说,他曾经在金陵的南郊祭天台上吟诵过一首诗歌:“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首诗歌表达了他对月亮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他却并没有实现这种向往和追求,他只能默默地望着天空中的月亮,默默地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