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真自失,世路岂相援。
晦迹蠖同屈,雄谈虱屡扪。
绨袍存国士,脱粟进王孙。
执戟艰危在,秋霜拂泪痕。
晦迹
清时真自失,世路岂相援。
晦迹蠖同屈,雄谈虱屡扪。
绨袍存国士,脱粟进王孙。
执戟艰危在,秋霜拂泪痕。
译文:
身处清明的政治环境,却无法施展才华,感到十分失落;
世间之路并不互相帮助,只能独自承受困境。
隐居不出就像蚕的蛹一样弯曲着身子,
虽然雄辩如龙,但像虱子一样被频繁地用手指扪摸。
我穿着用黑缯制成的袍子来救助那些国家之士,
用粮食来喂养王孙以报答他们的恩情。
手握长戟身处于艰难危险之中,秋天的霜露让我泪水涟涟。
注释:
- 晦迹:隐藏起来不露面。
- 清时:指清明的政治环境。
- 世路:世间的道路。
- 蠖(huò):古代神话中的虫名。这里比喻自己像曲躬而伏的蚕。
- 屈:弯曲。
- 雄谈:雄辩的言辞。
- 绨袍:黑色的粗丝织品制成的袍子。这里比喻救助他人的厚袍。
- 存国士:救助国家之士。
- 脱粟:粮食。
- 王孙:贵族子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官场上的失意和无奈,表达了对政治环境的批判和对清廉正直的坚持,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
首联“清时真自失,世路岂相援”表达了诗人在政治环境中的失意和无奈。诗人认为自己身处清正廉洁的时代,但却无法施展才华,感到十分失落。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即许多有才能的人被排挤在外,无法得到应有的地位和机会。
颔联“晦迹蠖同屈,雄谈虱屡扪”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处境。他隐居不出,就像蚕的蛹一样弯曲着身子,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他虽然雄辩如龙,但像虱子一样被频繁地用手指扪摸,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无助和挣扎。
颈联“绨袍存国士,脱粟进王孙”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和贡献。他用黑缯制成的袍子来救助那些国家之士,用粮食来喂养王孙以报答他们的恩情。这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贡献。
尾联“执戟艰危在,秋霜拂泪痕”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忧虑。手握长戟身处于艰难危险之中,秋天的霜露让我泪水涟涟。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在官场上的失意和无奈、对社会的关怀和贡献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和担忧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