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浸波涛岂易凭,每因沮洳见丘陵。
不堪井邑频移改,耐可河堤善溃崩。
淮水九秋仍未减,楚人三户竟无增。
艖符辗转王程急,愁绝孤舟风雨凌。
【诗句】
北游诗二十一首清河即事(节选)
注释:
- 巨浸波涛岂易凭:大波浪的汹涌岂是容易凭借的?
- 每因沮洳见丘陵:每当遇到低洼地带时都可以看到丘陵。
- 不堪井邑频移改:不能忍受频繁地改变城镇的情况。
- 耐可河堤善溃崩:能够容忍河堤经常崩塌。
- 淮水九秋仍未减:淮河之水在深秋时节仍然没有减少。
- 楚人三户竟无增:楚国的人虽然只有三户人家,却最终没有增加。
- 艖符辗转王程急:船票辗转传递着,使君王的行程更加紧迫。
- 愁绝孤舟风雨凌:在狂风暴雨中,孤舟被吹得几乎要断裂。
【译文】
巨大的海浪波涛难道是容易凭依的吗?每当遇到低洼地区时都能见到丘陵。
不能忍受频繁改变城镇的情况,却能容忍河堤经常崩塌。
淮水深秋时节仍然没有减少,楚国人虽然只有三户人家,但并没有增加。
船票辗转传递着,使君王的行程更加紧迫,在狂风暴雨中,孤舟被吹得几乎要断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游期间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和对当地社会状况的关注,展现了诗人的观察力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首句“巨浸波涛岂易凭”表达了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诗人通过对大波浪的描述,强调了自然界的浩渺与不可预测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面对自然界的渺小和无力感。
次句“每因沮洳见丘陵”则转向对人文环境的观察。这里的“沮洳”指的是低洼地带,而“丘陵”则是相对高起的土地。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揭示了即使在不利的地理条件下,人们也能发现希望与生机。
第三句“不堪井邑频移改”进一步探讨了城镇变迁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这里的“井邑”指的是城镇,而“频移改”则表达了频繁变动带来的不安定感。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最后两句“淮水九秋仍未减,楚人三户竟无增”则从地理和政治两个角度出发,对国家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淮水”和“楚人”分别代表了地理和政治上的两个典型例子,诗人通过对这两个现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