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榆柳乱鸣蝉,晚浴蕃儿饮马泉。
不去平芜惊雁乳,天涯音信雁能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意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着注解与提示,揣摩选项正误。
“关城榆柳乱鸣蝉”,点明了地点是“关城”。关城即边塞重地。关城之榆柳,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它们在争鸣。而那树上鸣叫的知了,正是“夏虫”之一,所以诗人说它们是“乱鸣蝉”。
“晚浴蕃儿饮马泉”,点明了时令是“晚浴”和“饮马”。蕃(pá )儿就是牧人的孩子。他们傍晚时洗澡,晚上骑马回来。“浴”字写出了孩子们的生活情趣,而“饮马”二字则写出了他们的艰苦生活。
“不去平芜惊雁乳”,句中有关键词“惊”。这一句的意思是:这些孩子不离开大草原去吃草料,那些大雁就会感到惊扰;如果它们飞过草原,就会惊动正在哺育小鸟的母雁。这里,“惊”字不仅指雁被惊扰,更是指“惊雁传信”之意。
“天涯音信雁能传”,点明了地点是“天涯”。这是说,即使天各一方的游子,也不必担心自己会音讯杳然,因为大雁能够将消息传至天涯海角。
【答案】
示例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边关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深深思念之情。
译文:
关城榆树柳条乱鸣蝉,黄昏时分小牧童洗马归来。
牧童不离开草原让雁群饱食,大雁知道便不会惊扰牧民喂养的雏雁。
天涯相隔,彼此音信相闻,有如大雁传递信息一样。
译文注释:
关城:边塞重地。
榆柳:榆树、柳树。
鸣蝉:知了。知了叫声是“唧唧”“叽叽”“轧轧”,声音沙哑,声调凄厉,古人称这种蝉为“寒蝉”。
晚浴蕃儿饮马泉:傍晚时牧童洗过马后回营地。蕃(fān)儿,泛指牧人的孩子。
饮马:喝马水。
去:离开。
平芜:平坦的原野。
平芜惊雁乳:大雁不会惊扰牧人喂养的雏雁。
天涯音信雁能传:天涯相隔,彼此音信相闻。大雁能够将消息传至天涯海角。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边关牧童的生活。首联写景,榆柳鸣蝉,暮归牧场;颈联写事,牧儿不惧惊扰,大雁亦无惊扰;尾联抒情,天涯相隔,彼此音信相闻,有如大雁传递信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