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报频催馈饷兵,披衣冲晓发南盈。
白云远补青山缺,黄鸟初蜚绿树声。
许国素心怜蠖屈,唱筹五夜杂鸡鸣。
孤臣万里疮痍境,拭目何时见太平。

【注释】

丙午:指天宝十一年(752)。都宪:指唐玄宗,因当时在京城长安任职的官员多以“都宪”为官号。催边饷:指催促边防军队输送军粮。浏仓:即浏阳,今湖南长沙。素储:平时储备充足的粮食。一旦:一旦,一旦发生。发之:指将储备的军粮发放出去。

边报频催馈饷兵,披衣冲晓发南衡。

披衣冲晓发南衡:披衣起床,趁着早晨的清冷,从南岳衡山出发,去前线督战。南衡:指南岳衡山。

白云远补青山缺,黄鸟初蜚绿树声。

黄鸟初飞:黄莺开始鸣叫。黄鸟,黄鹂,这里指春天的使者。绿树声:春木抽芽的声音,这里借指春天。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随着春意的到来,大自然的生机勃发,万物复苏。

许国素心怜蠖屈,唱筹五夜杂鸡鸣。

许国素心:为国家着想而甘心情愿忍受委屈。蠖屈:传说中虫类的一种屈曲状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忍受委屈和困难,就像一只蛾蛾一样。唱筹:古时行军时用筹计算时间,这里比喻军中筹谋。五夜:五天五夜。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日夜不停地为军队筹划作战计划,就像鸡鸣狗跳一样忙碌不息。

孤臣万里疮痍境,拭目何时见太平?

孤臣:孤独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疮痍境:战争造成的创伤、灾难。拭目:擦亮眼睛,意思是希望看到和平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身处战争的创伤之中,希望看到祖国的平安与和平。

赏析:

《送魏万之京》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描写诗人自己送别友人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愿。

首联“边报频催馈饷兵,披衣冲晓发南衡”写诗人接到催饷的紧急命令,立即起身,奔赴前线督战,表现了诗人忠诚于国的精神风貌。

颔联“白云远补青山缺,黄鸟初蜚绿树声”则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诗人用“白云”、“黄鸟”和“绿树”三个意象勾勒出春天的气息,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又寄托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颈联“许国素心怜蠖屈,唱筹五夜杂鸡鸣”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诗人将自己比作一位不畏艰辛、甘于牺牲的蛾蛾,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许国素心”,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深忧虑。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军中筹谋繁忙的景象,暗示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尾联“孤臣万里疮痍境,拭目何时见太平”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担忧以及对和平未来的渴望。诗人用“孤臣”一词自喻,强调了自己作为一个孤独之人所承受的痛苦和无奈;“拭目”一词则表达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又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