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锡去随缘,乡山在日边。
遍参东土法,顿悟上乘禅。
咒水龙归钵,翻经浪避船。
本来无去住,相别与潸然。
【注】
- 《佛光大辞典》: 杖锡,即持锡杖。2. 还日本:指归国返俗。3. 随缘:佛教用语,意指一切皆由因缘所生,无自性。4. 顿悟:禅宗语。5. 咒水龙归钵:谓念诵真言时,水蛇应声而归钵中。6. 翻经浪避船:谓念诵真言时,海浪为之回避。7. 潸然:眼泪流下的样子,形容悲愁之状。8. 相别:分别之意。9. 潸然:眼泪流下的样子,形容悲愁之状。
【注释】
- 杖锡:拄着锡杖。2. 随缘:随遇而安。3. 乡山:故乡的山水。4. 东土法:指中国佛教教义、戒律。5. 上乘禅:最高的修禅境界。6. 咒水龙归钵:谓念诵真言时,水蛇应声而归钵中。7. 翻经浪避船:谓念诵真言时,海浪为之回避,如躲避波浪一般。8. 潸然:眼泪流下的样子,形容悲愁之状。
【赏析】
这是一首赠与和尚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和尚归国的祝福和对他的思念之情。诗人以“杖锡去随缘”起笔,描绘了和尚拄着锡杖,随缘而行的情景。接着,诗人以“乡山在日边”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尚归国后的生活安排的关心。
在第三句中,诗人以“遍参东土法,顿悟上乘禅”来赞美和尚的修行成果,表示他已经完全理解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四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和尚的修行成果,表示他已经成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
最后两句则描绘了和尚归国后的场景,“咒水龙归钵,翻经浪避船”,表现了和尚在归国途中的虔诚和虔诚之心。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和尚的思念之情。结尾一句“本来无去住,相别与潸然”,则是对全诗的收尾,表达了诗人对和尚的深深祝福和对他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