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结伴共闲行,此日山川色更明。
望里楼台多见柳,静中阡陌但闻莺。
江泬色带王孙恨,蜀魄吟伤帝子情。
莫道韶华镇长在,落花看已满东城。
【注释】
仲春:春季中段。望:眺望。楼台:指楼台上的柳。阡陌:田间小路。江泬(jué):形容江水清澈。王孙:指王孙公子,古代指贵族子弟。蜀魄:指蜀地的魂,即诗人自喻。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作者在长安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春天明媚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美好事物难留的感慨。
首句”春来结伴共闲行”,描绘了一幅和谐的春天景象。春天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时刻,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人们在这个季节里,常常结伴而行,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这里的”春来”和”共闲行”都表现了春天的宁静与美好。
次句”此日山川色更明”,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此时,山川的颜色变得更加明亮,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春天的光芒照亮。这里的”此日”和”山川色更明”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望里楼台多见柳”,诗人的目光投向远方,看到了很多楼台旁的柳树。这柳树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力的复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期待和憧憬。
第四句”静中阡陌但闻莺”,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在静谧的环境中,只有莺鸟的鸣叫声回荡在耳边,给人一种宁静而安详的感觉。这里的”阡陌”和”但闻莺”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五、六句”江泬色带王孙恨,蜀魄吟伤帝子情”,诗人将目光转向江水,看到了江水清澈如洗的景象。同时,也联想到了王孙公子的遗憾和蜀地魂的哀伤。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第七句”莫道韶华镇长在,落花看已满东城”,诗人以一个反问句结束了诗歌。虽然春天的美景总是短暂的,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它确实存在过。这里的”莫道韶华镇长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