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识河东老词客,鹤骨伶俜长八尺。白头徒步拾公卿,人生变化谁能测。
将军跋扈天为倾,公持寸管力与争。当时直气动朝野,至今文采传诸生。
诸生白面今已老,三载儒冠空潦倒。罢归百事无所为,万壑千岩恣挥扫。
丹丘玄圃落眼前,涧水松风鸣浩浩。由来绝艺出天机,肉眼纷纷争丑好。
吴兴博士今郑虔,故山未归雪满颠。今年召对席屡前,蒙恩亲赐水衡钱。
归来见画心茫然,拄杖欲问金华船。金华之洞小有天,下与五岳相钩连。
初平炼丹去成仙,弟兄联袂风翩翩。洞前白石如羊眠,我欲访之何由缘。
安得与子相周施,饥餐紫霞拾瑶草,石上一笑三千年。
注释:
我认识河东的词客,鹤骨伶俜长八尺。白头徒步拾公卿,人生变化谁能测。
将军跋扈天为倾,公持寸管力与争。当时直气动朝野,至今文采传诸生。
诸生白面今已老,三载儒冠空潦倒。罢归百事无所为,万壑千岩恣挥扫。
丹丘玄圃落眼前,涧水松风鸣浩浩。由来绝艺出天机,肉眼纷纷争丑好。
吴兴博士今郑虔,故山未归雪满颠。今年召对席屡前,蒙恩亲赐水衡钱。
归来见画心茫然,拄杖欲问金华船。金华之洞小有天,下与五岳相钩连。
初平炼丹去成仙,弟兄联袂风翩翩。洞前白石如羊眠,我欲访之何由缘。
安得与子相周施,饥餐紫霞拾瑶草,石上一笑三千年。
赏析:
这是一首咏画诗,是韩介玉以画赠人之作。此诗先写画家的为人、才艺和遭遇,再写他的绘画才能和作品内容,最后写他的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一句“我识河东老词客”,介绍诗人与画家的关系,并点明此画的作者。“识”字写出了诗人对画家了解的程度,突出了诗人与画家的深厚情谊。“鹤骨伶俜长八尺”,形容画家的体貌特征。“白头徒步拾公卿”,说明画家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人生变化谁能测”,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事易变的感慨。
第二句“将军跋扈天为倾”,赞扬画家不畏强权的精神。“公持寸管力与争”,表示画家敢于与权势斗争。“当时直气动朝野”,描绘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画家的敬佩之情。
第三到第八句,描述了画家的绘画才能和作品的内容。“诸生白面今已老”,表明画家已经老了,但依然关注时政。“三载儒冠空潦倒”,表示画家虽然有才华,但却不能得到重用。“罢归百事无所为”,表达了画家的无奈之情。然而,“万壑千岩恣挥扫”,却展示了画家豪放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他的艺术风格。
第九到第十二句,进一步描述了画家的绘画才能和创作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丹丘玄圃落眼前”,“丹丘玄圃”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画家的绘画作品。“涧水松风鸣浩浩”,描绘了画家创作的环境。“由来绝艺出天机”,“绝艺”指的是画家独特的绘画技巧,“天机”表示自然之美,强调了画家的绘画技巧源于自然。“肉眼纷纷争丑好”,“肉眼”指普通人的眼光,“争丑好”则表示不同人对画作的不同评价。
第十三到第十七句,描写了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吴兴博士今郑虔”,“吴兴博士”指的是当时的文化名人,“郑虔”是画家的名字;“故山未归雪满颠”,表示画家尚未回归故里,家乡的雪还没有融化;“今年召对席屡前”,暗示画家被朝廷召见多次;“蒙恩亲赐水衡钱”,表示画家得到了皇帝的恩赐。“归来见画心茫然”,“归来”是指画家回到了故乡,“心茫然”表示画家对画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到迷茫;“拄杖欲问金华船”,“想见”是指想象画家在画中看到的场景,“金华船”是指一种船只;“金华之洞小有天”,“金华”是地名,“小有天”表示洞中有美丽的风景;“下与五岳相钩连”,“下”是指画中的山水与五岳相连;“初平炼丹去成仙”,“初平”是画家的名字,“炼丹”表示画家修炼成仙;“弟兄联袂风翩翩”,“弟兄”是画家与弟弟的关系,“联袂”是手拉手的样子,“风翩翩”则表示他们兄弟二人一起游玩的快乐心情;“洞前白石如羊眠”,“白石”是石头的颜色,“如羊眠”则是将石头比作羊儿在草地上休息的样子;“我欲访之何由缘”,“我”是指诗人自己,“欲访”表示想要拜访,“何由缘”则是不知道如何找到这个地方;“安得与子相周施”,“与子”是指与画家在一起,“相周施”则是相互陪伴的意思;“饥餐紫霞拾瑶草”,“紫霞”是云朵的颜色,“瑶草”是草本植物,“饥餐”表示饿了就去采摘食物;“石上一笑三千年”,“石上”是指石头上,“三千年”则表示时间很长。
这首诗通过对韩介玉画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画家才华的欣赏,以及对画家生活遭遇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人墨客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