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潘总督,开口话端阳。
秋肃千山静,春回万卉芳。
才华今治郡,风采昔为郎。
舆论谁能废,终当佐庙廊。
【注释】
潘:指潘德舆,字叔伏,号端溪,浙江瑞安人。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总督两广。
黄伯望:黄公度,字子寿,号石斋,广东顺德人,为万历名臣。
治郡:治理州郡。
庙廊:庙宇和廊房,指朝廷。
【赏析】
这首诗是黄宗羲赠给友人黄伯望的。诗中赞扬黄伯望有才华、能治郡,又称赞他的风采、志向可嘉,最后指出他终将辅佐君王,大有作为。
首联“每逢潘总督,开口话端阳”,意思是每当潘督军谈起端午节的话题时,黄伯望总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潘督军是黄伯望的朋友,也是黄伯望在官场上的知己。端午,也就是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的日子,这是黄伯望最喜爱的节日之一。潘督军与黄伯望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节日,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默契。
颔联“秋肃千山静,春回万卉芳”,意思是秋天的山野一片肃穆宁静,春天万物复苏,草木葱茏。这两句诗描绘了黄伯望治理下的州郡景色。秋天的山野宁静而庄重,仿佛可以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春天万物复苏,草木茂盛,生机勃勃。这样的景色让人感到宁静、和谐,也表达了黄伯望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颈联“才华今治郡,风采昔为郎”,意思是现在的你治理着州郡,曾经的你还是一个风流倜傥的郎官。这两句诗赞美了黄伯望的才华和气质。黄伯望不仅具有出色的治理才能,还拥有出众的风度和气质。他曾经担任过郎官这个职位,这个职位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官职,代表着权力和地位。黄伯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风度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赞誉。
尾联“舆论谁能废,终当佐庙廊”,意思是舆论的力量谁能战胜?最终我一定会辅佐君王。这里的“庙廊”指的是朝廷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黄伯望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君主的支持。他认为,即使面临各种舆论压力,也不能动摇自己的决心和信念。他坚信自己能够辅佐国君,为国家做出贡献。
整首诗通过对黄伯望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好友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