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流分作涧,一脉暗通溟。有水多愚辱,兹池独圣名。
变化无方在,停涵太极生。悬知千岁人,人物此钟灵。
圣池在何许,乃在仙山顶。云来白昼失,日照光夺镜。
一脉潜通沧海匀,千流竞出溪涧分。兴云致雨泽枯槁,钟灵毓秀产至人。
夜看月照云不起,朝见风来波亦止。任公不得暂垂钩,巢父安能频洗耳。
灵源混混真圆融,妙用衮衮元无穷。四海苍生望霖雨,不应池底尚潜龙。
这首诗是诗人对于圣池的描述和赞美。以下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 圣池
- 诗句释义:“千流分作涧,一脉暗通溟”描述了圣池的水从众多的小流汇合成为一条河流,然后流向广阔的海洋。这里的“涧”和“溟”都是指河流和小海。
- 译文:“无数的小溪流汇集成一条河流,然后流入大海。”
- 注释:“千流”、“涧”、“一脉”、“溟”。
- 赏析:这句诗展现了圣池的宏大和神秘,它汇聚了无数小溪的水流,然后注入广阔的海洋。这种描写手法使得圣池显得更为壮观和神秘。
- 有水多愚辱,兹池独圣名
- 诗句释义:“变化无方在,停涵太极生”描述了圣池的水具有无穷的变化性和深邃的内涵。这里的“太极”是指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 译文:“圣池的水充满了无穷的变化和深远的内涵。”
- 注释:“变化无方”、“太极”。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圣池水的独特之处,它的水流变化莫测,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力量。这种描写手法使得圣池显得更为神秘和强大。
- 悬知千岁人,人物此钟灵
- 诗句释义:“悬知千岁人,人物此钟灵”暗示圣池的居民(即人类)因圣池而变得聪明、有智慧。这里的“钟灵”意味着圣池赋予了人类智慧和才能。
- 译文:“我们已经知道千年的人类,因为他们居住在这里而变得聪明有智慧。”
- 注释:“悬知”、“人物”、“钟灵”。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圣池对人类的影响,它使得居住在这里的人类变得聪明和有智慧。这种描写手法突出了圣池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
- 圣池在何许,乃在仙山顶
- 诗句释义:“圣池在何许,乃在仙山顶”描绘了圣池的具体位置,位于仙山的最高处。这里的“仙山”通常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 译文:“圣池在哪里?它就在仙山的最高处。”
- 注释:“何许”、“乃在”、“仙山”、“仙人”。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圣池的具体位置,它位于仙山的最高处,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这种描写手法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 云来白昼失,日照光夺镜
- 诗句释义:“云来白昼失,日照光夺镜”描述了圣池周围的景象,当云雾缭绕时,天空变得昏暗,阳光透过云雾照射下来,如同镜子被光照得闪闪发光。
- 译文:“白云来了,使白昼变得昏暗;日光照耀下,阳光照得镜子都闪烁发亮。”
- 注释:“云”、“白昼”、“日照”、“光”。“夺镜”比喻太阳的光芒照亮了水面,使其闪闪发光。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圣池周围的自然景观,云雾和阳光共同创造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种描写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美感。
- 一脉潜通沧海匀,千流竞出溪涧分
- 诗句释义:“一脉潜通沧海匀,千流竞出溪涧分”描述了圣池周围的水流分布情况,有一条细小的水流从圣池中流出,然后与其他水流汇合,共同流向远处的大海和溪涧。
- 译文:“一条细小的水流从圣池中流出,与其他许多水流汇合,然后一起流向远处的大海和溪涧。”
- 注释:“一脉”、“潜通”、“沧海匀”、“千流”、“溪涧分”。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圣池周围的水流分布情况,展现了圣池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这种描写手法突出了圣池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 兴云致雨泽枯槁,钟灵毓秀产至人
- 诗句释义:“兴云致雨泽枯槁,钟灵毓秀产至人”描述了圣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它能够引发天气变化,滋润干渴的地方,并赋予周围的生物以灵气,从而产生才华横溢的人。
- 译文:“圣池能够引发天气变化,滋润干渴的地方,赋予生物以灵气,从而产生才智出众的人。”
- 注释:“兴云致雨”、“泽枯槁”、“钟灵”、“毓秀”、“至人”。
-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圣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其产生的积极作用。这种描写手法突出了圣池的价值和重要性。
- 夜看月照云不起,朝见风来波亦止
- 诗句释义:“夜看月照云不起,朝见风来波亦止”描述了夜晚和早晨的景色,月光照耀下的云朵静止不动,早晨的风吹拂之下水面的波浪也随之平息。
- 译文:“在夜晚观赏月光照耀下的云朵静止不动,在早晨观看晨风吹拂之下水面的波浪也平静下来。”
- 注释:“月照”、“云不起”、“风来”、“波亦止”。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夜晚和早晨的景色,月光和风都给景物带来了宁静和和谐的感觉。这种描写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美感。
- 任公不得暂垂钩,巢父安能频洗耳
- 诗句释义:“任公不得暂垂钩,巢父安能频洗耳”描述了任公(可能指的是任公子)无法暂时垂钓,而巢父(可能指的是巢父先生)也无法频繁清洗耳朵。这里的“垂钩”和“洗耳”都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雅事。
- 译文:“任公子无法暂时垂钓,巢父也无法频繁清洗耳朵。”
- 注释:“任公”、“垂钩”、“洗耳”。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任公子和巢父这两位古代文人雅士的看法,他们无法像自己一样享受闲适的生活。这种描写手法突出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满足和自豪感。